庄生梦蝶、望帝春心、沧海月明、蓝田日暖,看似毫无逻辑的四组意象,被李商隐组合到一起的刹那,数个伤感唯美,变幻迷离的错位时空便产生了。
这美而无法言喻的感觉折磨了国人上千年,仍无法放下“锦瑟”带给我们的特殊体验与震撼,所有人痛并快乐着,为李商隐的诗词才华所折服,其实我们真正应该感谢的是李商隐对电影感的卓越把握与操控,对“盗梦时空”的超前运用,如此,才有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诗作《锦瑟》的诞生。
李商隐去世于公元858年,现代电影诞生于189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盗梦空间》于2010年上映,说一千多年的他诗作有电影感,首创了盗梦空间,这扯得也太离谱了吧?
电影感,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读到一首诗词或一个故事时,脑海里下意识构建出的,如电影般的场景画面。
这种画面可以是叙事上的、可以是抒情上的、可以是塑造和扭曲时间上的、可以打破*、可以无厘头、无逻辑,唯一需要的是,能让人触景生情。
在电影中,塑造电影感的重要手段来自蒙太奇,如果说电影镜头及其组合是电影语言的“词与句”,电影画面中的光影、色彩等元素是电影语言的“修辞”,那么蒙太奇手法就是电影的“语法”,通过它将镜头及其组合等“词与句”按一定的语法规则,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影片,完成传情达意的功能。
李商隐在“锦瑟”中对词语、修辞、语法的运用完全契合以上电影理论甚至有所超越,而锦瑟五十弦所营造的,基于对往昔追忆与穿越改变愿望的多重空间,也堪与诺兰电影《盗梦空间》相媲美。
“锦瑟”明明是李商隐晦涩难懂的典故堆彻,却被解释成超越欧美电影艺术千年的经典范本,这貌似扯得更远了对吧?
法国新浪潮电影领袖戈达尔说,“有声电影发现了沉默。”
具体到“锦瑟”中来说,就是在李商隐的电影感里,不仅要看到表面上似乎无意义、不连贯的画面堆彻,还要看到他画面内外的深藏意蕴及引申含义,不要只看李商隐在诗里说了什么,还要看到他想说而没说的,他欲说还休的那些留白之意。
这既是电影感的准确定义,也是李商隐的伟大之处,毕竟他比1930年出生的让-吕克·戈达尔早实现了电影感一千多年。
1、蒙太奇,李商隐营造电影感的重要手段蒙太奇,通俗来讲就是将一个镜头与另一个镜头剪辑连接起来,但要决定挑选哪两个镜头进行组接,以及如何去具体剪接,则要依仗操作蒙太奇手法之人的文化底蕴与艺术见地。
蒙太奇共有两类八个形式,李商隐在“锦瑟”中运用的是表现蒙太奇中的心理、交叉、反射蒙太奇,该手法的特点是意象的片断性、叙述的不连续性、节奏的跳跃性,方式上多用对列、交叉、穿插的手法表现。
与锦瑟创意类似的电影《盗梦空间》中,蒙太奇用法超过七种,与锦瑟中运用相同的有:
心理蒙太奇:不断用柯布的回忆等展现他的内心世界。
交叉蒙太奇:三层梦境故事的同时发生,尤其是最后穿越时的三段共同剪辑。
反射蒙太奇:柯布进入潜意识梦境,海边楼房倒塌暗喻柯布梦境觉醒结局。
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这三种蒙太奇在锦瑟中的出色运用。
李商隐一生经历坎坷,有难言之痛,至苦之情,郁结中怀,现实的苦闷总不免让人怀恋曾经单纯的青春过往,可惜时光飞逝,纵然回忆也抓不住往昔片刻时光。
但擅长运用蒙太奇手法的他,并未让自己这种思绪出现在诗词中,而是通过彼此间无任何逻辑的若干镜头语言的组合推出,生动地把他内心场景呈现出来。
心理蒙太奇:从锦瑟无端到暖玉生烟,李商隐一连堆彻了六组支离破碎的画面意象,六组意象谁跟谁也不搭,心理蒙太奇的片段性,不连贯性,跳跃性特色于此尽显无疑,但请注意诗的最后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原来以上所有画面,都是诗人过去人生里曾发生过的难忘经历,那些事件之间,事件中的人之间有可能彼此毫无干系,但它们对诗人而言,是他整个美好的有序青春,哪一件也不能错位,唯一遗憾的是,当时只道是寻常,成为过去之后才懂得那些人事的珍贵,然而也只能,只剩下了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