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派武侠开山祖师胡金铨被世界影坛关注和认可的代表作,是1970年的《侠女》。
但它走上海外传播的历程纯属无奈。1970年和1971年,耗资2000万台币,拍了四年才*青的《侠女》被分拆为上下两部上映,却在商业上惨遭失利。
为挽救票房损失,1974年,在法国影评人休伯特·尼尔格瑞(Hubert Niogret)的经济支持下,胡金铨向联邦电影公司购得《侠女》的欧美版权并重新剪辑,将上下两部编为三小时时长的单部影片。
此后,武侠巨制《侠女》(英文名A Touch of Zen,意译为「一缕禅机」)进入1975年戛纳电影节的竞赛作品名单,最终斩获「高等技术委员会大奖」,引起世界影坛的广泛关注。
1978年,英国《国际电影指南》(International Film Guide)将胡金铨列入「世界五大导演」之一。1987年,胡金铨被《时代周刊》(Time)评为「国际最杰出五十位电影导演」之一。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是《侠女》。
然而,不管是当年还是现在,对不了解故事文化背景的普通观众来说,《侠女》无论在剧情还是伦理观上,欣赏和理解的门槛都不低。
为什么男主顾省斋显得那么弱势?为什么侠女杨慧贞一直面瘫脸?他俩为什么猝不及防就玩野合?慧圆大师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肯直接帮忙?胡金铨的各种布景背后有什么寓意?儒者、侠女、佛家,三者对于本片构建的故事格局而言,各自是怎样的角色站位?
聊斋 明史《侠女》的故事框架改编自《聊斋志异》。
与大部分观众理解不同的是,聊斋里并不只有妖魔鬼怪唱主角的故事,其中也有不少人间侠义传奇。《侠女》是其中之一。
在原作里,侠女父亲官居司马,后遭仇人陷害被抄家业。侠女带着老母亲逃生,隐姓埋名。因为顾生对她有恩,她默默为顾生产下一子,又静悄悄地完成报仇雪恨,然后将孩子托给顾家,就如神仙般消失了。
蒲松龄对于侠义的崇拜是显而易见的。在《聊斋志异》里,不管是什么人鬼神妖仙怪,都会聚焦于其舍身取义的侠义情怀。
于是,这种兼具故事性和猎奇感,蕴含侠义内涵的故事,就成了极好的电影故事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