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辑节奏
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在对节奏概念的讨论中,指出了在节奏这一概念中,无论其是动还是静,都具有节奏。在影视作品画面的剪辑中,我们可以将一个镜头为节奏点,多个镜头的连接就会产生类似音乐的节奏。从乐曲的节奏形式特点出发,通过一分一秒数的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一个画面的节奏速度。例如,一分钟打出60个四分音,每秒打出1个四分音,算是比较慢的了。但是,如果视频是一秒一帧的话,我们就能看到视频的节奏,却看不到视频的具体内容。
在《三国演义》中,《赤兔马》一段剧情中,每一段剧情都是1分钟39秒左右,39个镜头,每一个都是2秒多一次,这段剧情给我们的印象是很短的。因此,对于剪辑的节奏,我们可以借鉴音乐的节奏,但是对于其节奏特点的分析,我们不能照搬,而是要从故事的内容以及一般观众的主观感觉出发。本文将节奏的“疏密”概念应用于对节奏的特性进行分析。影片《泰坦尼克号》中,巨型货船出港后,船主命令船队全力开动,总共15个场景,总时长接近50秒,中间间隔3秒钟,后期剪辑节奏很快。
影片《云水谣》中一部描述四十年代台湾的长片,长度为3分钟8秒钟,而且剪辑的节奏也很缓慢。而编辑的节奏又与画面的场景、景别、明暗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同一时刻进行同一镜头数量的剪切,因为同一场面中各镜头之间的信息量相似度大,所以在同一场面中没有信息量的剪辑具有很强的节奏感;而对具有不同光影效果的场景进行剪辑时,其节奏性要高于具有同样光影效果的场景。
在先前提及的《泰坦尼克号》影片中,当一艘巨大的轮船从海港驶出时,因为每一次拍摄的场景不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影片的节奏有多快。而在影片《云水谣》中有关四十年代台湾的一段,因为有了换景,我们并没有感觉到画面的迟缓和停顿,也就是说,画面的速度好像加快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画面剪辑节奏是可以被客观地量化的,但是,在其存在着主观性和相对性,在进行具体的分析时,我们应当将客观的镜头节奏与主观的感受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