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张云雷7月28日在大连“云起雷鸣”专场演出中演唱了《后宫·甄嬛传》中的插曲《菩萨蛮》,歌词选自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歌声委婉细腻,娓娓道来一副场景:小山重重叠叠,晨曦闪闪或明或灭,一位姑娘鬓边发丝飘过,洁白的香腮似雪。懒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镜前后照,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刚穿上的绫罗裙襦,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歌词取自词牌,初听不易理解,但听张云雷唱,非常好听!不由得让人想深入探究菩萨蛮,越了解越觉得歌的意境很美,不得不佩服这个年轻人普及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菩萨蛮:本唐教坊曲,词牌名、曲牌名。
中文名称:菩萨蛮。别名:菩萨鬘、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创制时代:唐代。流行时代:宋代。
代表作品:唐·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唐·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南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格律说明: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以繁音促节表现深沉而起伏的情感,历来名作极多。
“菩萨蛮”名称的由来:“菩萨蛮”中的菩萨与我国佛教菩萨并无关系。唐朝女蛮国进贡者,梳有高高的发髻,带金饰帽子,挂珠玉项圈,称为菩萨蛮。据考证“菩萨蛮”原是今缅甸境内古代罗摩国的乐曲,后经汉族乐工改制而来,大意“像菩萨的蛮国人”。
“菩萨蛮”是来自南疆的曲调,曲名见于《教坊记》。杨宪益《零墨新笺》描述,《菩萨蛮》是古代缅甸的乐曲,唐开元、天宝时由云南传入中原。另有菩萨蛮引、菩萨蛮慢。“菩萨蛮”既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菩萨蛮词牌,《尊前集》注“中吕宫”,《宋史·乐志》亦中吕宫,《正音谱》注“正宫”。菩萨蛮曲牌属北曲正宫,字句格律与词牌前半阕同,用在套曲中。
简述诗词格律:要了解菩萨蛮的格律,需了解诗词格律常识。对于初学者,简单来说,现代汉语拼音的一声二声属于“平声”,三声四声属于“仄声”,对于词谱中出现的“中”字,代表该处用字可以不计较读音,用任何声调的字都没有问题。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语音体系不同,古汉语“入声”字列为“仄”声,而“入声”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北方方言消失,所以古代诗词格律与现代诗词格律有不同,有兴趣的爱好者可以深入学习。
菩萨蛮格律说明:
格一(正体),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下片后二句与上片后二句字数格式相同。上下片末句多用五言拗句“仄平平仄平”,亦可改用律句“平平仄仄平”。此调以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为正体,按元好问《中州集乐府》王庭筠词“断肠人恨馀香换,尘暗琐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李晏、孟宗献俱有之,盖回文体也。每句一回,即同李白词体。或以单调另分一体者误。 温庭筠词前段起句“牡丹花谢莺声歇”,“牡”字仄声。后段起句“无言匀睡脸”,“无”字平声。第二句“钗上蝶双舞”,“蝶”字仄声。结句“无憀独倚门”,“独”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此。
格二(变体一),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后段仄韵、平韵即押前段原韵。以朱敦儒《菩萨蛮·秋声乍起梧桐落》(李词体)为例。
格三(变体二),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两叶韵,两平韵。仄韵即叶平韵,名“三声叶”。以楼扶《菩萨蛮·丝丝杨柳莺声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