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代表爱情的正面激励作用已经从表象发展到思想。这个姑娘试图改变韩太逸的命运走向。他是个生活在阴沟里,见不得光的小混混,但现在因为一场真挚的爱情,有了救赎的动力和期望。这是好的转变,或许是爱情可以带来最好的转变。
同样的设定在经典的爱情电影中屡见不鲜,比如泰国那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初恋这件小事》,女主小水就是在对阿亮学长的暗恋中燃起斗志,蜕变为更好的自己。
正因为这样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的一面,所以表现爱情的艺术才会生生不息。就像莫里哀说的:“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而真正的爱情必然会为人生带来正面的改变。
反之,如果你遇见一个人,却并未进步,而是持续堕落,在争吵中内耗,那么就该反思,是否需要及时止损。这部电影不仅告诉我们真爱的模样,也给出了“不爱”的参考,很有实际意义。
2、男主绝症设定:永恒的爱情可以跨越生死
导演韩东郁谈及自己的拍摄初衷表示:拍过很多男人戏,特别是那些粗犷的男人的电影,主人公总是为了一个目标不停地奋斗。在经常面对“粗犷创作”的情况下他变得对爱情有些渴望,他认为这个世界太残忍了,应该多一些温暖的东西。
他有了这些粗犷的男人恋爱的时候会怎样的想法,所以就拍了这部电影。他还认为现在的年轻人的爱情就像快餐一样,随着时间很快流逝,很快忘记。他设计一些关于爱情、亲情的故事,就是想把爱情也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表现出来,而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的选择。
对于导演的“永恒爱情”主题,我表示赞同。在电影中男主因绝症离去的设定,也用最凄美的方式展现了这种“永恒”。电影作为一种必须在两小时内自圆其说,逻辑自洽的艺术表现形式,怎样诠释“爱情的永恒”,是个大难题。
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在结局时总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但后续的情节,没有任何一个故事敢续写。为什么?眼睛雪亮,内心通透的观众,再有一些阅历,基本都门儿清。世俗烟火中的爱情,它就不可能永恒。
很多恋爱时被男人捧在手心的“女神”,在婚后就变成了熟视无睹的“黄脸婆”。当初的甜蜜是“浪漫使人盲目”,还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谜底都在人类的生理机制上。
先说说“浪漫”。浪漫主义认为,若世界像理性主义理解的那样普遍理性以致机械,那人类社会和个人都会变得没什么意思。浪漫主义因此是现代的、有趣的,从而是符合人性的。
“浪漫的情感”,它是一种状态,处于其中的人,不再理性地思考自己的利益得失、行为的前因后果,完全是情绪化的甚至是原始的人类欲求。摒弃理性,相信自然,沉迷于自我的感受、精神和意志。远离理性,因而盲目。
爱情,这种最为典型的浪漫情感,是几乎所有人都赋予夸张热情的事物。
揭秘生理因素(专业名词预警):在恋爱早期,内分泌的突变体现在催产素、抗利尿激素、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血清素、神经生长因子、睾酮 /雌激素等分泌增加。
这些内分泌的变化几乎每一个都会影响到情绪、逻辑和认知。
血清素的水平会直接改变情绪感知状态,这让我们感觉良好,我们因此不能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这使我们更加糊涂而盲目。这让我们沉浸在恋爱的甜蜜幻象中无法自拔。
世界是美好的,这是我们快乐幸福时的认识,但世界有它自己冷冰冰的运行规律,我们快乐幸福时看到的都是这冰冷规律外的装饰,而只在痛苦时,我们的眼光才能突破这层幻象,带给我们对这世界冷漠但真实的认识。
而最残酷的真相是——恋爱中血清素不会长期维持在高水平。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电影中的男主韩太逸没有死,大概率是会组成和哥嫂类似的小家庭,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在韩国固化的社会阶层中作为底层继续艰难讨生活。美貌女子渐渐在生活的重压和龃龉中变成庸俗妇人。这,已经不是当初的爱情,更没有所谓的“永恒”。
到这里我们其实都明白,男主不死,电影就无法表现所谓的爱情“永恒”。于是导演用了“绝症”*手锏,让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停留在伴随着激情、误会和眼泪的瞬间成为永恒。这是一场跨越生死的永恒之爱,也是一个刺破现实阴霾的温暖幻象(只是幻象,但我们愿意相信)。
结语:
《当男人恋爱时》虽然描述了现实的冰冷与残酷,彰显了底层男女绝望处境下的爱情困局,但也肯定了男女主人公为真爱做出的坚持与牺牲。
当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能够在沉重的生活中相遇,读懂彼此坚硬外壳下柔软的脆弱,就意味着刺破阴霾的光芒来临,所有的温暖希望和救赎都在爱情的刹那光华中迸发。
“电影具有比任何其他艺术更富表现力的细节。”导演韩东郁通过极尽写实的手法,将那些市井男女的真实生活图景呈现在观众面前,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故事。
银幕上他们真实的生活姿态,毫不矫揉造作,成功地打动了我们的内心。这部电影有着韩式煽情的特色,但却毫无违和感。
现实中的我们都是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既卑微又坚强的个体。我们也曾面对沉重的生活压力和无法预知的未来不知所措。但大部分人的选择,如同电影中的哥哥,一边抱怨“活着太累了”,一边用力生活,承担起肩上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