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惩罚则是一种虐心的方式,利用让孩子愧疚来惩罚他们,比如在孩子犯错时对他们冷战、言语批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最大的优点是善解人意、自律,缺点就是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无法为自己而活。
正面教育指的就是夸赞、鼓励孩子,无论孩子做什么,都觉得孩子对,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无疑是自信的,但也容易变得自负,同时他们的受挫能力很低,没有界限感,太追求明星光环,还容易有成瘾行为。
实际上,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都不会是某一种,而是某一种为主,其他为辅,当我们在讨论原生家庭到底该用何种方式去教育孩子的问题时,实际上更该关注孩子本身是什么样子。
3 管教尺度是教育方式的关键孩子才是教育的主体,几千年孔子已经告诉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用何种方式管教孩子,其实主要看孩子本身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1)不要给孩子犯错找借口
在上文提到的正面教育这种方式中,用好了能培养孩子的自信,用不好就能变成溺爱,摧毁孩子的人格。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小城里,有一个少年,他是个富二代,父母都很有钱,但很少有时间陪伴他,所以总抱着一种弥补的心态对待儿子。
儿子在学校里闯了祸打了人,他们没有说自己孩子一句不好,反而是拿钱了事,然后重新给孩子找了一所学校。
在这所学校里,孩子同样不安生,很快和一个女孩谈起了恋爱,可玩了几天又腻了,便说了分手,谁知道这女孩很倔强,死也不分手,总是纠缠少年,终于有一天,少年忍无可忍,把女孩带到家中,趁女孩不备连刺数刀,女孩不治身亡。
事后,由于少年未成年,加上父母的各方奔走,少年没有受到什么惩罚,继续改名换姓,过着安稳的生活。
听完这个故事,我是寒毛直竖的,因为这个孩子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无论是他打人还是*人,全然没有害怕、羞愧的心理,而他的父母对待他这种无限包容的教育方式,则是他反社会人格形成的养料。
当孩子犯错时,小到迟到,大到打人偷东西,做父母的,不该为孩子找任何借口,不该盲目的让自己的愧疚心泛滥,错了就是错了,当然应该受到惩罚,没有什么不该打不该骂的,每个人都该学会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后果。
(2)批评方式因人而异
那些会产生心理问题的孩子,实际上是因为受到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
有这样一个新闻,河南平顶山某幼儿园里一个男童向女生吐口水,老师为了教育他,就让班上17个女孩排着队朝这个男孩“吐回去”,吐完了还要大家鼓掌。
熊孩子是很气人,换做你我,或许也会这样对待这个男童,但事后,这个男童产生了心理问题,家长不得不带着他去看了心理医生。
看到这里,我们才意识到,“吐口水”这件事,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或许是非常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但在孩子的世界里,或许只是一时兴起的游戏,如果这个男童他是个敏感的孩子,那么这位老师的做法就太过分了,当我们面对可恶的熊孩子时,再愤怒,也应考虑孩子本身的性格,批评的方式也该因人而异。
一位网友分享了她的教育方式,她的表侄有个小男孩,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很宠爱,所以导致这个孩子无法无天,十分任性。
有一天他把妹妹推倒,还做鬼脸,网友对小男孩说“你无缘无故打人,罚你站三分钟。”并且解释道,对于这样心高气傲的孩子,三分钟的罚站已经是非常严厉的惩罚,这也是网友专门为这个孩子设置的惩罚方式。
这个熊孩子当然不肯就范,网友再三要求,他仍然无视,于是网友就强制性把他抱到了墙边,他开始大喊大叫、打人、撕咬,但网友依然机械地要求,你必须罚站三分钟。
男孩累了,只好罚站三分钟,那之后男孩逐渐变好了很多,当然这种方式依然不是一次性解决问题,后来网友又用了几次,这个孩子变得越来越乖。
实际上,对不同的人用对了教育方式,就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而不简单粗暴的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是第一步。
(3)批评过后应告诉孩子为什么
就如上面那个新闻,那个被吐了口水的男孩,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恐怕是因为,他根本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却受到了全班女生的一致侮辱。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惩罚方式,必不可少的步骤都是告诉孩子你为什么惩罚他。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童年时期的经历虽然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逐渐被淡忘,甚至在意识层中消失,但却会顽固地潜藏于潜意识中,对人的一生产生恒久的影响力。”
你打孩子一顿,希望他长记性,但他长得记性很有可能不是他自己犯的错,而是你打了他。他不但不会感激你教育自己,还会怨恨你伤害自己,这样积怨下去,何愁孩子长大后不会叛逆呢?
建立权威,并非全靠暴力,更要以理服人,告诉孩子你为什么批评他,既是让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方式,也是让他学会反思的方式。
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做父母,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不该极端地得出结论说该用哪种教育方式,但只要坚持“具体事情具体对待”就会变得越来越好。而我们的下一代,也一定会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