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恐怖小故事。
上流夫妇参加孩子们的校园典礼,优秀的小儿子在台上表演钢琴,父母眼里全是骄傲。
坐在一旁的大儿子阿杰,却没有得到一个眼神。
于是阿杰乖乖地端了一杯水给正和父母交谈的校长:
“A cup of water.”
自然是被客套一句乖小孩。
原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结果,一家四口回家的车上。
父亲突然蹦出一个词:
“Glass.”
“是A glass of water,你不会英语就不要在外面说。”
最后骂了一句:
“垃圾。”
如果这个小故事,你get不到恐怖的点。
那么,你是幸运的。
至少,比电影中的郑有杰小朋友幸运得多。
年少日记
金像奖12项提名,最终获得最佳新晋导演奖,点映之后豆瓣分数上涨至8.6。
确实是高了。
尤其是作为这个分数级别的作品来看,其中MV式镜头的过度运用,以及在刻画角色上面的犹豫和缺失,都暴露出了新导演的青涩。
但。
老实说,这样的电影Sir很难用理性去评判。
因为它不仅是在说原生家庭。
而更是在回答,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甚至自己身上的那些断亲、恐婚、恐育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它是一种直击当下眉心的情绪。
所以,当观众都变成了影片里的小男孩。
这个故事。
还能仅仅是故事吗?
01
少年恐怖片
故事开始于高三年级的一封匿名遗书。
班主任郑Sir想找出谁是遗书的主人。
但是其中的一句话,勾起了郑Sir的记忆。
于是他找到了那本“年少日记”,直面被全方位恐惧包围的少年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