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诺兰是活跃在世界电影舞台上的英国导演、编剧、监制。从他进行电影创作至今,一共导演了11部长篇电影。他已上映的10部电影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超过47亿美元的票房,将二十六项奥斯卡提名和六项大奖收入囊中。诺兰也被斯皮尔伯格称为“好莱坞最后的电影作者”。
跟随诺兰稳扎稳打的拍片速度,对诺兰电影的研究也不断拓展深化。不再仅仅强调技巧上的原创性,也开始关注其背后的类型传统和常规模式。不再仅仅着眼于叙事研究和内涵分析,也开始重视电影语言上的特征,对诺兰电影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
根据市场导向的创作诺兰根据市场环境和观众喜好所进行的自主调整,选取了题材、演员、技术三方面加以论证,其变化趋势背后所反映的不只是在商业市场面前的被动反应,还有主动拓展资源、拓宽接受面的野心和能力。
市场包容个性,创作者的自我实现也不仅止于创作作品,也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诺兰的创作策略在于市场导向和个人取向之间的平衡,其结果都通向有效的表达、与观众的交流,为观众带去记忆深刻的观影体验。
在由独立电影人到进入好莱坞的转变中,诺兰的创作策略伴随着所处环境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首先,好莱坞体制与市场之间的密切联系不可避免地影响身在其中的诺兰的创作。另一方面,诺兰本身对观众需求的高度重视也使他主动探求与市场的互动。
以2003拍摄的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侠影之谜》为转折点,可将诺兰电影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个阶段中,诺兰电影的主人公多为无名之辈,或是渴望成为作家却被陷害入狱的无业有名,或是无法融入现实世界只好在碎片中徘徊的失忆症患者,他们身上具有典型的边缘人物特征。
影片《追随》中的主人公比尔就是如此,这在比尔把自己的家伪装成盗窃对象引柯布前来偷盗的一场戏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柯布跟随比尔进入狭小的房间,镜头里他先是随手翻阅了桌上的画册,继而转身查看房间另一侧的抽屉盒,并断言这屋子里什么都没有,故意将人偶摆件打落在地,画面给出一个破碎了的人偶特写。
从接手屡次陷入消沉的蝙蝠侠系列开始,诺兰电影中主人公的人物类型发生了转向,由边缘性人物向英雄人物转变。这一方面发生在好莱坞工业体系背景下,另一方面是作为创作者的诺兰将市场导向、观众趣味与电影作品的自觉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