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十年,更是打脸的十年,一次次消费事件证明,现实远比《小时代》中的消费主义更魔幻。
眼瞅着AJ卖成了股票,脏脏包兴起又衰落,衣着时尚的女孩可以在奢侈品店与贵宾室“骗吃骗喝”零成本生活……
去年上海闹疫情那段日子,不少人跑去给十年前的《小时代》道歉。
不光道歉,还摸到《小时代》的豆瓣页面悄悄打高分。因为这波道歉潮,常年徘徊在4分档的《小时代》竟然升到了5分区。
因为大家发现,《小时代》“竟然有点子现实主义在身上”。
核酸检测点,仿佛顾里附身的精致沪上青年纷纷显形,别人趿拉着拖鞋就出门了,他们西装革履、妆发俱全。别人挂在门上的取菜袋是塑料袋,他们的菜篮是LV的包装袋。
这边厢有人早起5点抢不上菜,那边厢奢侈品店还能给VIP客户配送爱心点心。
《小时代》终于照进了现实,十年前,是它第一次把奢侈品的存在如此赤裸地摆在年轻人面前,与上海、成功和爱情绑定在一起。
我们大受震撼,此后逐渐习惯。
甚至就连影视剧里,道德都与金钱开始划等号。
小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判断一个人的善恶有很多标准,而《小时代》告诉我们唯一的美德就是金钱。
从前,有钱并不是什么优势,在青春偶像剧里,富有甚至是减分项。富人经常被塑造得傲慢无礼,而穷人则勤劳善良。
但在《小时代》中,美德只属于富人。因为富有,顾里拥有聪慧、大度、坚强,因为贫穷,南湘永远自卑、嫉妒、算计。
于是《小时代》后,富有渐渐成为影视剧中的第一等美德,正所谓“有钱的人才有青春”,穷人只配阴暗爬行,就连光风霁月的仙侠剧都不能豁免。
为什么一部早被盖棺定论的烂片,能够形成如此持久而广泛的文化影响?
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直到我仔细研究了它的票房成绩。
尽管讲的是奢靡浮华的魔都故事,《小时代》却在三四线城市拥有最多的观影人次。
《小时代3》,三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占比40.7%,《小时代4》,三线及以下城市票房占比49.4%,这些城市票价更低,尽管总票房占比未过半,观影人次却要高于一二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