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并不是每一届春晚,都能像1998年那届一样,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标志性歌曲。
《相约一九九八》确实做到了。
时任中央电视台台长的杨伟光曾回忆,这首被春晚导演孟欣视为“压轴法宝”的歌曲差一点被“拿下”,原因是王菲有一次参加央视节目不愿意改歌词,“得罪了人”。
但杨伟光认为这个节目很好,并表示“我们一定要有胸怀”,最终,这首歌曲出现在了1998年的春晚上。
当那英和王菲一左一右从两侧出现在台上的时候,就已经预示着她们将奉献上一首完全不同于公众以往认知的那种“喜气洋洋的主旋律歌曲”,而是呈现出了一种高冷又散发着热情,沉稳又折射出灵动的作品: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
来吧,来吧,相约九八,
相约在银色的月光下,
相约在温暖的情意中。
……”
1998年春晚上两人演唱时的画面
但那时候电视机前沉醉于这首歌曲的中国观众可能未必会想到:
即将面临的1998年,伴随温暖情意憧憬的,还有残酷严峻的挑战。
2
1998年3月19日,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招待会,刚刚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当时收看直播的不少中国普通老百姓来说,新总理的这句话似乎有些毫无来由——在刚刚过去的1997年,中国的GDP增长率虽然近五年来第一次跌破两位数,但依旧高达惊人的9.3%,哪里来的“地雷阵”?又哪里来的“万丈深渊”?
但熟悉经济内情的人都知道,1998年对于中国而言,绝不是轻松的一年。
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通货膨胀率之后,1997年的中国通货膨胀率忽然下降至2.8%,并进一步下跌——大有进入通货紧缩的趋势(事实证明1998年通货膨胀率跌破0,达到了-0.8%)。
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同时,全国几乎一半国企的产能也大大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导致的结果就是库存大大增加,40%的国企陷入亏损。而国企的亏损连带牵连到了银行,1998年9月,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达到了31.38%,几乎占到了三分之一。
面对即将爆发的严重经济问题,中国政府义无反顾地开始了深度改革。
首先是中央到地方的精简机构改革。1998年,国务院原有的40个部委精简到了29个,各省市区机构从平均的55个精简到了40个,省级公务人员裁减了47%。而在地市和乡镇这一个层面,工作人员裁减了43万人。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减轻了各级政府的财政负担。
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政府开始痛下决心,对于一些严重亏损的国企和集体企业,开始停止“输血”,并对它们进行关停乃至淘汰——随之而来的,是一场震动全国的“下岗潮”。
1998年前,中国国企拥有职工人数是1.1亿人,而在改革之后,职工人数下降到5200万人,锐减一半。而集体企业的职工人数从原来的4000万人精简到了1000万人,整整精简了3000万人。
8000多万下岗工人的背后,是8000多万个家庭——那是一场涉及到几亿人的震荡。
“下岗再就业”成为那个年代的流行词汇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震荡中,政府做了大量的安抚和引导再就业工作,但更重要的是,绝大多数的下岗职工和他们的家庭默默地承受了巨大的失落乃至痛苦。他们中很多人都在沮丧甚至绝望之后,展现了顽强的韧性和意志,通过各种方式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适应了新的企业机制,扮演了新的职业角色,开启了新的人生道路。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五年之后,当刘欢唱起这首《从头再来》的歌曲时,经历过当年下岗大潮的很多人心中感情复杂。
后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1998年国企改革就像做了一次大手术,如果没有手术,病人也很难健康地活到现在。”
如果说经济改革是一场“手术”的话,那么光“动刀”还不够,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手段和营养保障。
在这场“手术”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同样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吸纳了大量国有企业的职工,更开始了新一轮的发芽和成长。尤其是在微软公司发布著名的“Windows 98”的这一年,中国的民营企业其实在进一步加大通向IT行业和互联网的步伐。
1998年6月,一个叫刘强东的24岁小伙子,怀揣着1.2万元的积蓄,在北京中关村租了一个柜台,专门用来卖刻录机和光碟,柜台名字叫“京东多媒体”;1998年11月11日,一个叫马化腾的27岁小伙子,和同学张志东合伙,成立了一家软件公司,准备售卖他们开发的一款叫“OICQ”的即时通讯软件,这家公司取名为“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图为1998年7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报道。1998年7月3日,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正式开启了“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一场影响中国未来几十年的住房制度改革由此开始。
但有些事情,光靠“做手术”还是不够的。
1998年,除了国内的经济改革之外,中国政府更要直面来自国际上的经济危机和挑战。
那是一场无比惨烈的的金融风暴。
3
1998年8月5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严阵以待。
就在这一天,他们接到通报:国际炒家集团开始大规模抛售港元,金额超过了200亿。
作为回应,金管局将这200多亿抛售的港元照单全收——这一天,美元与港元的汇率稳定在1:7.75,纹丝不动。
而这场“抛收之战”,也发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
在发动1997年席卷全亚洲的“金融危机”之后,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集团,开始对香港发动“总攻”了。
被后人形容为惨烈的“1998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就此拉开战幕。
战役初始,人心惶惶,上海、广州等地的人民币黑市交易一度跌到1美元能兑换9.5元人民币的水平。此外,关于香港“联系汇率”将脱钩的传言也开始流传开来,有一家海外基金甚至开出了脱钩的具体日期:1998年8月12日。
在诸多传言的包围下,再加上香港经济本身就有下调势头,恒生指数开始一路狂跌,到8月13日,恒生指数已经跌破6500点。坊间流言四起,称香港经济将就此崩盘。
关键时刻,全世界的眼光都投向了中国政府——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之前曾对媒体公开表态:
“万一特区需要中央帮助,只要特区政府向中央提出要求,中央将不惜一切代价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护它的联系汇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