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等谁也不会来出处,远到回不来也不会再见面出处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4-27 00:23:33

1

中国的对联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但对联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展现它无穷魅力的时候却是在明清时期。

明朝的朱元璋为了治理好国家,特意下令要求各家各户都必须贴上对联,以此达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果不其然,此令一出立即掀起了一阵对联热潮,每家门口都张贴着预示好运的对联。

谁也没有等谁也不会来出处,远到回不来也不会再见面出处(1)

可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读书人,有些人家连字都不认得又怎么可能会写对联呢?这个时候,他们就需要花钱请当地有名的文人墨客挥毫泼墨,让自己的家里也沾沾喜气。

对联和格律诗里的对偶句息息相关,它保留着格律诗里的对仗特色,但又比格律诗短小精悍。对联要求一语中的,十分考验文人的文化素养。

但对于一些没有文化的地主商人来说,高雅具有格调的对联往往是他们欣赏不来的,也因此闹出了不少笑话。

更有一位钱多人傻的地主,竟然要给自家的厕所求一副对联,没想到还真有人答应下来了。

这个人就是风流第一才子——唐伯虎。

2

身为“吴中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他的才气在他幼时就已经展露出来了。“数岁能为科举文字”,“童髫中科第一”,此等成绩是全苏州城的读书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度,可唐伯虎轻轻松松就做到了。

可唐伯虎不仅擅长应对考试背书,临时应变的能力也是一流。

谁也没有等谁也不会来出处,远到回不来也不会再见面出处(2)

有一年夏天,天气闷热难耐,唐伯虎便和好友祝枝山提议到附近的山中避暑。祝枝山听后欣然应允,二人手持折扇悠悠然就往山中去了。

两人同为“吴中才子”,虽是挚交好友但一见面也忍不住互相切磋,看看谁的思维更灵活,谁肚子里的墨水更多。

但毕竟大家是来游山玩水陶冶情操的,谁也不会背着文房四宝过来。所以,对联就成为了他们最佳的比赛方式。

两人路过一条小路时,祝枝山正巧看到一位农夫正在用水车引水。祝枝山稍一思索,一副绝佳上联便脱口而出:“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谁也没有等谁也不会来出处,远到回不来也不会再见面出处(3)

说完,祝枝山得意地看了看唐伯虎,示意他根据当时的场景想出对仗工整的下联来。

这幅上联看似简单,其实暗藏学问。祝枝山在上联里将名词动用,把第二个“车”字被当成了动词使,而后顺势连成了一副首尾相接的顶针联。

要想完美地对出下联,就不得不考虑这两处亮点。

唐伯虎知道祝枝山要考他,一边笑着一边摇着折扇轻轻松松地答道:“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枝山听后哈哈大笑,不禁为唐伯虎的聪慧所折服。

其实,无论是按照出名时间还是年纪来说,祝枝山都是唐伯虎的“前辈”。但祝枝山反倒主动结交比他小上十岁的唐伯虎,并与之结下深厚友谊。

谁也没有等谁也不会来出处,远到回不来也不会再见面出处(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