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干部职工早期研发的播种机,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新疆两大沙漠边缘、边境沿线,上世纪60年代,兵团人开垦出1600万亩土地,建成100多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的人工绿洲。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兵团军垦战士居住的地窝子
这支共和国独有的垦荒队伍挺进天山南北,在建水库、开荒地、造良田的同时,还节衣缩食、积累资金建设了苇湖梁电厂、十月拖拉机厂、八一钢铁厂等大中型企业,填补了新疆现代工业的空白。李书卷回忆:“麦粒煮熟就着盐巴、高粱窝头就着咸菜填肚子;大家割芦苇、搭草棚、住地窝子,但是没有人叫苦叫累。建工厂缺资金,战士们一年节约一套单军装,两年节省一套棉军装,节衣缩食建起了新疆第一批工厂企业。”
艾青所写的诗歌《年轻的城》
《年轻的城》是著名诗人艾青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写的赞歌。
李书卷:在边境一线守边、种地、放牧,一守就是几十年。正是有了兵团人献青春、献终身、献儿孙,才有了现在边防的巩固。
如今的“戈壁明珠”石河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兵团加快从“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转变,推动形成以城镇化为载体、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发展格局。几代兵团人在戈壁滩上盖花园、建绿洲,已经规划建设了11座军垦新城和56个特色小镇。
面对沧海桑田、万千变化,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原副政委张仲瀚曾挥毫泼墨:十万大军进天山,且守边关且屯田;塞外江南一样好,何须争渡玉门关。
张楠:我叫张楠,90后,现在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讲解员,兵团第三代。每当我向中外游客讲解兵团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戈壁滩上盖花园、建绿洲;边境线上放牛羊守边防,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献青春献终身又献儿孙的事迹时,总是心潮澎湃,心生敬意。在新时代,我会继续向更多人讲述兵团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文化。
总监制|刘晓龙 顾玉才
监制|高岩
总策划|樊新征 崔欣
策划|丁飞 孙鲁晋
协调|金昀瑾 冯烁 朱敏 李昊 刘梦雅 赵初楠 韩雪莹
记者|张孝成
编辑|冯烁
讲述人|尼格买提
制作|刘逸飞
新媒体|杜希萌 王远 江晓晨
音响资料整理|方媛
顾问|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 徐鹏堂
鸣谢|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