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如同分娩,会伴随阵痛,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诞生的新生命。
加速焦虑或是走向舒适,其实技术本身并无倾向,掌握方向盘的是创新技术的人。
随着高考最后一科交卷铃响,考场门口的老魏如释重负,终于松了一口气。
压力并非来自还在上小学的一双儿女,而是自己新买的那台车。
天性低调的老魏,千挑万选,买了一台新能源汽车,本还在自得其乐。结果,几个好久不见的亲友,在高考前几天突然热络地联系自己。原因无他,他们看中自己后缀985的车牌号,想借车接送孩子参加高考,图个谐音梗的彩头。
老魏心疼自己的新车,却也不好拒绝,只好给人当起了免费司机。
1
年轻人的社会性“梗”死
类似的谐音“梗”,并不是老魏一个人的遭遇。
每逢高考,全国多地都会派出“985”“211”车牌的警车护航高考车队,考生们排队手摸车牌来积攒运气,希望高考取得好成绩。今年高考前夕,一个新的梗——“高考时没有一个孔子是饿着的”再次引发了网友们的狂欢,各地的孔子雕像、画像前,摆满了家长、考生们的供品,甚至牛顿、爱因斯坦的铜像也被波及。
如今,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梗、迭代梗、淘汰梗。大到一种社会现象,小到某个电影情节、某句留言,只要具有传播价值并被群体性使用,就可以变成“梗”。玩梗的网友,经常被层出不穷的梗抛在身后。这固然是网络语言的时效性,也反映出当下年轻人心态的波动善变。因为活在梗里的人,代表的是背后庞大而又共性的社会情绪。
一位求职四处碰壁终于拿到offer的毕业生,可能面对CBD摩天大楼感慨这是“小镇做题家的人生高光”;不出几个月,他也许因工作陷入焦躁,在每个没有同事的微信群中大段复制粘贴“发疯文学”;发工资时,他会自嘲“鼠鼠我啊,年纪轻轻月薪就高达3200元,丝毫不在意周遭仇富的目光”。就好比无数人喜欢在“发疯文学”里幻想自己在快餐店炸薯条,开吊车,开挖掘机,却很少有人真的愿意辞职去做一份高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毕竟“拧螺丝”是不可能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们,很难脱掉那件“孔乙己的长衫”。
站在上海金融区的年轻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些梗,是使用者的自嘲,也是我们应对压力的一种方式。“梗文化”是幽默而不是怨天尤人,映射与调侃的主体是年轻人自己而不是社会周遭,这是当代人的自嘲和豁达——哪怕是无奈之下的豁达。
2
下一片舒适区
衡量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人均GDP、预期寿命、教育年限等通常被作为判断的标准。但一个国家的生活质量不只取决于人均GDP,国民生活舒适度才更应该是一个国家真实发展水平的标尺。
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关于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的思辨问题。但人类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从天而降的小民尊严,更没有不劳而获的大国崛起。大国崛起,是小民尊严的前提和后盾。小民尊严,是大国崛起的目标和结果。
同样是理发,欧美等国的Tony们并不比中国的理发师技术更纯熟。工资的巨大差异,是因为他们背后的国家拥有站在全球顶端的超级产业链,以及由此创造出来的几十上百万计的高薪工作岗位,并且通过社会财富再分配辐射到服务业。
东亚邻国高经济发展指数和低幸福生活指数的二元悖论,症结不在于产业链全球攀爬的战略选择,而是在全球经济格局的分工高度重叠,以及汽车、造船、3C、半导体等产业的区域内耗,陷入了零和博弈。破局在于用革命性科技做大可分配的经济蛋糕,以及在全球产业链位置上登顶成为“新链主”,进而整合域内产业分工,平衡域外力量打压。
当然,科技的进步,未必等同于焦虑的缓解,有时甚至加重焦虑。19世纪初英国工人为了保住饭碗而捣毁机器。如今,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让数以亿计的人面临工作岗位被取代的“威胁”。
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让数以亿计的人面临工作岗位被取代的“威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科技创新如同分娩,会伴随阵痛,但我们更应该关注诞生的新生命。我们大可以在保持必要警惕的基础上,放下对新科技洪水猛兽式的恐惧。不要陷入道格拉斯·亚当斯般“科技三定律”的迷思。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一切的科技都是人的延伸”。
科技的本质,从来不是取代人类本体,而是更高效的开发自然环境和从工作中解放人类,从而让人类感官更舒适,这即是科技向善的本意。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舒适,是赋予所有科技进步最高意义的“1”。
3
科技的舒适与舒适的科技
科技的革新和产业的攀爬,并不是一个令人舒适的历史进程。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父辈以艰苦卓绝的付出和牺牲,走完了一大半的进度条。我们这一代人,正处在产业攀爬的后半段和科技爆发的清晨,甚至开始享受引发舒适的科技成果。
上个月底首航的C919,前排就坐的众多领导、院士们,或许更关注代表着大国崛起的大飞机产业链。我们在国民自豪感之外,也能看到全新设计的C919,给中间乘客多留出1.5厘米的座位空间,也即“舒适空间”。每个座位都安排的插座、飞机上看手机的小桌板支架等国人才懂的细节,更进一步彰显C919的舒适体验。
更懂国人的舒适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新一轮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革命中后来者居上的中国汽车工业,背后是几千万人的超级产业链。但更懂中式舒适的,显然是中国品牌。
▲飞凡汽车“双子星”
6月6日,和C919一样来自上海的飞凡汽车,举行了舒适科技日“COZY DAY”。顾名思义,飞凡对“舒适”的创新原点就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舒适感的追求,为人们提供更松弛的出行体验。
老魏被借走用于高考“接好运”的车,就是一辆飞凡F7。这辆车可以说是飞凡品牌对 “舒适”理解的最佳论证,凭借飞凡巴赫座椅拿下中汽研的“舒适之星”测试榜单历史最高分,让飞凡F7在市场中成为“30W内超舒适的轿车”。
▲飞凡F7,30万内超舒适的轿车。
就一般情况而言,开车时间久了,驾驶员可能会腰肌和颈椎疲劳甚至损伤,能让无数打工人暂时脱离现实压力与焦虑的“第二空间”其实也没那么舒适了。
飞凡汽车正是抓住了这一痛点,依托上汽构建的全指标中国人体格特征数据库,在下一代的飞凡巴赫座舱中创新打造了“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的明日黑科技,以其迎宾预扫描、空隙实时补偿、弯道身体平衡、硬度主动调节等舒适技术,解决了普通汽车的座椅痛点。
▲飞凡舒适科技日现场,官方发布"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
其技术的底层原理,就是舒适不止于静态。一般来说,汽车座椅常常面临着不贴合人体的情况,尤其在长期驾驶过程中身体会发生下滑等位移;在车辆快速过弯中座舱驾乘人员总会有不同程度的甩出和晃动感,长久将会导致腰椎的极度不适。
而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会根据车辆姿态以及导航、智驾等信号,提前判断车辆姿态,并实时采集人体信号,实时智能调节靠背、坐垫和侧翼内的气袋以包裹、拥抱你的身体,为用户提供主动贴合和支撑,以此做到驾乘者的脊椎始终处于舒适角度。不仅如此,该座椅还率先实现软硬度自主可调,这意味着,选择赛车座椅还是大沙发,用户说了算。
▲飞凡"Flex Air主动式人体工程学座椅"
在此基础上,除了飞凡巴赫座椅外,飞凡汽车在晕车舒缓系统、飞凡巴赫3D矢量音效技术等方面也都进行了“舒适”进化,甚至喊出“在智能出行时代,飞凡要做全球最舒适的汽车品牌”这样的口号。
口号能否成真,有待时间证明。但飞凡汽车所提出的舒适科技理念确实让人对中国品牌的进步刮目相看。
加速焦虑或是走向舒适,其实技术本身并无倾向,掌握方向盘的是创新技术的人。当舒适科技概念席卷消费市场,“为了用户的舒适”,不仅是飞凡汽车想要达到的目标,更应是一切科技创新的起点。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