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回国后一言不发,鲁迅是怎么评价李鸿章的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03 13:51:45

现实里的穿越是什么感受?大概就是李鸿章访问美国后的样子吧。

1896年,年逾七十的晚清重臣李鸿章奉命出访欧美,回国后竟然一言不发。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晚清与世界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01

1896年3月,李鸿章以参加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为名,开启了为期200余天,总里程9万多公里的全球访问之旅,其中有三个国家给它留下深刻影像:德国、英国,以及美国。

李鸿章回国后一言不发,鲁迅是怎么评价李鸿章的(1)

在德国,李鸿章的行程主要以上层交流为主。

6月30日,李鸿章到达柏林,入住柏林地标性建筑凯撒大酒店(KaisehofHotel),为了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这家酒店做了充足的准备:

他们打听到李鸿章喜欢抽雪茄,爱听画眉鸟,便在酒店大堂摆满了烟酒,高悬数笼画眉鸟迎宾(《李鸿章历聘欧美记》),这是李鸿章第一次感受到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品质。

但在德国,最令李鸿章大开眼界的是现代医疗技术。他有幸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做X光检查的中国人。

1年前,李鸿章在日本遭到枪击,左脸颊中弹,《柏林日报》曾这样详细报道李鸿章的检查过程:

“整个过程持续了20分钟,拍出了非常清晰的图片。在图片中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头骨形状。总督带着极大的兴趣查看这张图片。图片里可以清楚地看到子弹射入点和弹道。”

02

如果说德国之行只是开胃菜,那么英国之旅,则让李鸿章领略到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力量。

在下榻的拉格赛德公馆,李鸿章看到了无数的电器机械设备:整座大楼是电器照明,新式的电话机连向远方。

这里有一套水压设备,源源不断地从人工湖里抽取自来水,除了为抽水马桶服务,更为公馆内的植物盆栽提供浇水便利。(《伦敦每日新闻》)

他饶有兴趣地在伦敦给国内的盛宣怀打了一封电报,25分钟后,来自上海的回信穿越半个多地球,呈现在李鸿章面前。

李鸿章回国后一言不发,鲁迅是怎么评价李鸿章的(2)

英国女皇邀请李鸿章参观皇家舰队,李鸿章饶有兴致地问:无数的军舰从何而来?英国人笑了笑,带他来到了英国朴次茅斯港。

军港内巨大的转台深深吸引到了李鸿章,英国官员介绍,这些转台全部由蒸汽设备制造,重大46吨,可以成为两组炮台的基座,当全部完工后,整体重量高达200余吨。

李鸿章无言,这在大清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200余吨的机械,至少需要上千名工人搬运,而英国,他们的制造只需要几台大型蒸汽机。

除此之外,英国的铁路系统被李鸿章大为称赞。在约克郡,他好奇一列火车为什么要增加三等座,减少二等座,难道英国的穷人都能普遍乘火车出行?

他又问铁路经理,为什么要在特定线路上增加铁轨的重量,这样岂不是要花更多成本?经理为他解释:这是为了公共安全考虑,由于英国的机车引擎不断升级,有必要提升铁轨抓地的牢固性(《约克郡晚报》)

03

离开英国,李鸿章横渡大西洋前往美国,在那里他见到了当时这个星球上普通人生活的最高标准。

美国的大街小巷,有轨电车遍及全城,绝大多数人西装革履,男士头戴圆顶礼帽,手持文明杖,女士身着维多利亚巴斯尔裙,也不乏配备花色头饰的贵妇人。

人人脸色红润,气质优雅,良好教育与生活品质带来的精神面貌,很多连北京的旗人都难以匹敌。

李鸿章回国后一言不发,鲁迅是怎么评价李鸿章的(3)

在纽约,李鸿章见到了无数二十多层的高楼,他问随行官员,你们美国人难道不怕大风把楼房吹倒?走进一栋摩天大楼,服务员把他带到电梯旁,李鸿章又不解的问:这么小的房间,连十个人都站不下,有啥用?

在华盛顿,李鸿章走进美国国家图书馆,这里不允许抽烟,让位及人臣的他颇为恼怒,出门后,李鸿章当街吐痰,被两位值班人员勒令罚款,好丢面子。

李鸿章在美国,宛如现实版的穿越大戏,古稀之年他见到了自己一生都没就见过的“光怪陆离”。但是罗马并非一天建成的,美国也并非一天发展到人类顶峰。

1792年,也就是乾隆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成立,世界金融中心开始向美国转移。

1802年,也就是嘉靖7年,全球化工巨头杜邦成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1812年,也就是嘉靖17年,金融巨头花旗银行成立,美国工业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1837年,也就是道光17年,全球最大日用品商宝洁成立,化学日用品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1849年,也就是道光29年,医药巨头辉瑞公司成立,今天依旧为世界提供着新冠疫苗。

1881年,也就是光绪7年,世界最大影像产品供应商柯达公司成立,照相机开始普及。

1892年,也就是光绪18年,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成立,无数电器设备装点着人类现代文明。

04

李鸿章回国后沉默了,他一言不发,想要追赶美国却根本无从下手。他知道,清王朝的固步自封,清王朝的傲慢自大,终究要被历史抛下。

但至死李鸿章都未做根本性变革,为什么?因为百万漕工衣食所系,社会的各行各业早已被无数利益集团把控。

好比码头,买一个起重机要100两白银,雇佣10个工人一年才10两白银,我又为什么要花大价钱进行变革?倘若真的买了起重机,失业的10名工人又该如何安排?

上至慈禧太后下到开明地主,所有人都知道,不改革是等死,改革是找死,整个晚清社会已经腐朽不堪,非要一场大革命才能拯救。

李鸿章出使欧美的15年后,辛亥革命爆发,四万万被封建压迫的同胞,即将为自己的命运前赴后继。

作者:金陵风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