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升渴望爱,为了挽回妻子,他设计*死了岳父母;朱朝阳渴望爱,为了得到父爱,他对亲妹妹见死不救。
张东升让朱朝阳看到了:我这样的人,想要成为强者,需要走哪条路才能实现。
张东升扭曲、变态、阴暗的力量,推落了自己的岳父母,也把相机外看到这一幕的朱朝阳的内心,从光明推落进深渊。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理论,步入青春期的小男孩,使用形式运算来解决问题。
他们会用原因和过程来推理结果,这很容易让他们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论。
比如:所有男人都很无情——张东升是男人——朱朝阳是男人——张东升和朱朝阳都很无情。
这个经不起现实推敲的推理,其实漏洞百出,但十几岁的男孩倾向于这样去得出结论。
加上随着男孩逐渐长大,父亲的重要性开始变强,缺乏父爱的男孩,会寻找一个“替代父亲”。
“替代父亲”不一定是男孩的照料者或者家人,他可能是社会大哥,学校老师,娱乐圈明星。
青少年有“个人神话”主义(personal fables),他的世界里自己就是神,理想的替代父亲,也应当是某个领域神一般的人物。
张东升,就是朱朝阳的“神”。他的行凶,让朱朝阳看到了强者的样子:
冷静智慧,掌控他人生死,慎密无懈可击,更何况他还是“老师”,在朱朝阳小小的世界里,“老师”就是强者的符号。
有了张东升这个“榜样”,朱朝阳不但看到了自己该走的路,也看到了自己可能会犯的错误。
朱朝阳在潜移默化中向他靠拢,并且做得比张东升更加高明、更会伪装。
替代父亲的人格,很大程度会影响男孩的人格。由于“非黑即白”的思维,为了得到替代父亲的认同,男孩会倾向于成为和他一样的人。
波德莱尔《恶之花》里有一句话:“也许你我终将行踪不明,但你该知道我曾为你动情。”
这或许就是朱朝阳的心声:不图名,不图利,只想被父亲爱着,为此他愿意不择一切手段。
电视剧的结局留下了一个很大的悬念,有人说最后张东升被警察制服,三个孩子都活了下来;也有人说,朱朝阳借刀*人害死了所有的同伴,成为第二个张东升……
真正的结局是什么,没有定论,就像有着两种结局的笛卡尔,你愿意相信童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