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建才 梅梓祥 2023-04-11 19:50 发表于北京
梅梓祥推介:三线学兵连配属铁道兵修建襄渝铁路,其编制与铁道兵连队无二。连部、班排机构,班排连干部配备,服务一百多号人一日三餐的炊事班,甚至政治学习、军事训练等有样学样铁道兵。炊事班前前后后、进进出出有三十一人之多,所以,写炊事班工作的人也不少,但这一篇写的最为详尽,篇幅近8000字。
民以食为天,正在长身体的娃娃兵,超强的体力劳动,饮食、营养尤其重要;特别是在物资匮乏、穷乡僻壤的秦巴山区,炊事班的工作可称之为全连的重中之重。也因此,这些白发苍苍的老学兵们在回忆录50年前的往事时,一面唏嘘刻骨铭心的饥饿,一面满怀深情地追忆炊事班及管理伙食的司务长。
《学生八连的故事》,大概没有“主题先行”地拟定内容,但“三百六十行”,从事不同行当的学兵撰写自己最熟悉的工种,就组合成一个连队方方面面的全部工作。
赵建才写炊事班,当时的伙食供应,学做主副食,采伐柴草,改造炉灶,喂猪养鸡做豆腐……事无巨细,一应俱全,就是一个连队“饮食文化”的全纪录。
有《炊事班的那些事》这篇回忆录,看看也觉平常,假如缺了这篇,那真是这本书的遗憾呢!
炊事班的那些事
赵建才
学生八连到紫阳的第二天组建了炊事班,炊事班的人员是从各班排抽调的。第三天炊事班人员全部到位,自此学生八连炊事班成了全连人关注的地方,到芭蕉沟后,在炊事班那个六七十平米的操作间(且称为操作间吧)演绎出一个又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儿。
炊事班第一任班长是刘刚,第二任班长杜建中,我是第三任直至退场。
炊事班有些人到三线前在家里是油瓶子倒了都不扶的主,更不要说做大锅饭了。大锅饭怎样做?怎样点、烧炉灶?这都是摆在懵懂的年轻人眼前的问题,在过顺兴司务长耐心的指导下,这些人逐步熟悉并掌握了一些餐饮的基本操作要求,这其中也有失误,在和面时因掌握不住用水量多少往往是双手沾满稀面,只好再往里加干面粉,把面和到能蒸馒头、擀面条能用的程度。蒸馍时不是碱放少了就是碱放多了,碱揉不匀成了花脸馍也有过,熬稀饭火没控制好,熬的清汤寡水的,但马上要开饭没时间再熬了,这种事也发生过。在那段时间经常看到炊事班和面的人脸上粘的面粉,也可以看到烧灶的人脸上被炭灰熏的黑灰色,回想那时情景,使人不禁想起一句京歌唱腔“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当时炒菜油少的可怜,准确的说应该叫煮菜,所谓调料也只不过就是盐、酱油、醋,其他调料很少用,不是不想用,而是用那些调料就要占用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用,当时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伍角钱,这包含米、面、油、蔬菜副食品及燃料。说到这不得不说说粮油定量,当时学生连进洞打隧道前每人每月粮食定量是45斤,进隧道施工后提高为51斤,粮食配给为:细粮即面粉大米,粗(杂)粮即除面粉大米外的都统称粗粮。当时细粗粮的比例为6:4。粗粮,主要以高粱米(面)、苞谷面(糁)为主,还有一些黄豆、绿豆、蚕豆,这些杂粮要看当时的粮站有些啥,如果当月只有高粱面(米)那就惨了。食用油每人每月4两。每人每月伙食费15元,也就是说每人每天的伙食费是伍角(包含米、面、油、副食品、燃料)。那个年龄段是长身体的阶段,是小伙子们最能吃的时候,干着繁重的体力活油水又少,每餐都吃不饱,粮食定量摆在那,也不能寅吃卯粮,如果那样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记得在最困难的时候,每顿饭就是一碗盐水煮蚕豆。那时县城到芭蕉口的公路没有修通,一切物资都要靠人力搬运,恒紫公路又时有塌方,数万人的生活物资不能及时到位。这就考验每个连队干部的应变能力和自救能力了,司务长教炊事班用黄豆磨豆腐,用绿豆生豆芽以补充蔬菜副食品供应的不足。他与粮站协调,粗粮里高粱米(面)、蚕豆尽量给成苞谷面、黄豆、绿豆。高粱米吃多了容易便秘,而且吃的时候有种齁嗓子的感觉,让人难以下咽。那段时间只要是能吃的都拿来填肚子,在闲暇之余几个同学在一起进行精神会餐,什么西安饭庄的葫芦鸡,东亚饭店的东坡肉、狮子头,春发生的梆梆肉,樊记肉夹馍,老孙家泡馍,白云章饺子……这一顿“大餐”下来口水流了不少,却更加让人饥肠辘辘。
在吃不饱饭的那段时间,每当开饭唱完歌,大家迫不及待地去拿馍,主要是怕后面的馍小了自己就吃亏了,而且还编了一段顺口溜,拿馍是稳、准、狠,捞面条是勺来慢碗接快。拿馍的时候先要看准下手要快,捞面条时勺子在饭桶里慢慢捞,碗要快点接……
当时的馍是4两一个,进隧道施工后改5两一个,每个馍都要用秤称的误差不大。每当炊事班蒸馍时,上士高永和就到炊事班把要蒸的馍逐一称重,那段时间每人每顿饭一个4两馍。经他用手称的馍误差不过一钱,炊事班有人不服气跟他打赌,两个人一起拿刚揉好的馍用手掂掂感觉一下馍的重量,感觉馍轻了加点面反之从馍上揪下一块再上秤称,连续三次,经高永和过手的馍重量正负误差一钱,炊事班的人给他送个雅号“高一钱”。
到1971年“八一”还是“十一”记不清了,连里基本上吃饭不限量了,馒头也改为一两多一个不称了。每当开饭时各班都要再去炊事班第二次打饭,我到炊事班不久就发现,各班第二次去打饭主要还是给饭量大的同学和班排长们,每次开饭班排长们总是在最后打饭,有时候饭盆、饭桶里没有多少饭了,各班值日的人员再去炊事班打些饭回去班排长们才吃,每当我看到这情景心里总有种说不清的滋味……这应该是班排长们一种无言地担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