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由始皇帝嬴政所建立。然而,秦国并非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统一天下的壮举,这需要历经多代人的努力与积累。
在这段历史中,商鞅和张仪都是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人物。商鞅是应秦孝公的招贤令而来到秦国,他实施了大胆的改革和变法。
在商鞅的改革下,秦国的国力大大增强,并且他所建立的法制框架也为后世所继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而张仪则以其口才和智慧帮助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地获取了许多利益。
商鞅 | 来源网络
然而,尽管商鞅和张仪都为秦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两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遭受了惨痛的下场,被处以车裂之刑,而张仪在秦惠王去世后并没有像商鞅那样受到清算。
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政治环境和当时的权力斗争。尽管商鞅的改革在当时推动了秦国的发展,但其过于激进和强硬的手段可能引起了不少反感和敌对势力,导致他在孝公逝世后被清算。而张仪则可能采取了更为圆滑和灵活的策略,与更多的势力保持了良好关系,避免了受到与商鞅类似的命运。
总的来说,商鞅和张仪都在不同领域为秦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由于历史背景和个人策略的不同,他们的结局却截然相反。
秦孝公 | 来源网络
商鞅遭到清算的原因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在秦孝公统治时期,商鞅被授予了极大的权力自主权,他坚持执行法治观念,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意味着即使是国君也必须遵守法律,这一理念为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当时,太子嬴驷犯了法,但因身份而不受惩罚。为了彰显法律的公正,商鞅将惩罚转移到太子的太傅公子虔和老师公孙贾身上。公子虔是秦孝公的哥哥,也是权势显赫的重臣。商鞅不仅对他执行法律,甚至在后来公子虔再次犯法时将他鼻梁挖去。
这导致公子虔对商鞅怀恨在心。在秦惠文王继位后,公子虔趁机指控商鞅谋反,而新君惠文王则听信了这些指控,下令逮捕商鞅。
面对迫害,商鞅选择逃亡。他试图逃到魏国,但因曾率领秦军伐魏而被拒绝。商鞅被迫躲到自己的封地,试图抵抗,但封地士兵无法与秦军相抗衡,最终商鞅被击败并*害。他的尸体被带回咸阳,遭受了残忍的“车裂”,即五马分尸的惩罚。
除了与公子虔的私怨外,惠文王之所以清除商鞅还在于他多年来推行变法,在民间积累了巨大声望。甚至出现了百姓感激商鞅而忽视秦君的情况。这使得新君惠文王感到威胁,担心自己的地位会被取代。
张仪 | 来源网络
综上所述,商鞅遭受清算的原因包括惹恼重臣、声望过高、功劳遮盖君主等多方面因素。
而张仪同样是一位备受器重的人物。在惠文王统治的第十年(公元前328年),张仪逐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用,凭借着他聪明才智,被惠文王任命为重要官员。
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多次冒险,单独前往魏国和楚国进行外交活动。他成功使魏国臣服于秦国,也导致楚国为了应对他的欺骗而被迫向秦国割让土地。此外,他还游说了东方六国中的五个,说服他们与秦国友好相处。
然而,就在张仪成功说服这五国并准备回国报告任务完成时,他在途中得知了惠文王去世,秦国新王武王继位的消息。早在武王还是太子时期,他就对张仪极为不满。当武王登基后,许多大臣纷纷对张仪提出了弹劾。张仪意识到自己随时可能被武王下令*害,于是他提出一个巧妙的建议:“我听说齐国特别憎恨我,只要我在哪里,齐国就会出兵攻打那里。所以,不如让我前往魏国,齐国就会进攻魏国,而秦国就可以获利。”武王听完张仪的话,欣然同意了他的请求,将他送往了魏国。
秦惠文王 | 来源网络
张仪到达魏国后,齐国果然派兵进攻。但机智的张仪通过楚国使者的口才劝说齐国国君不要攻打魏国,最终使秦国得到了利益。
在魏国,张仪凭借自己的才能再次成为相国,然而他在这个职位上仅仅任职了一年,就在魏国去世。与商鞅相比,可以看出一些区别:商鞅与公子虔有着深仇大恨,而张仪只是因为做事轻率而遭到武王的厌恶;商鞅深得民心,引起了惠文王的警惕,而张仪在民间口碑并不好,对武王的统治没有太大威胁。
总的来说,张仪最终能够幸免于难,得益于他出色的机智和能力,特别是提出逃往魏国避祸的计谋。这让他在最后时刻再次成为魏国相国,并成功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