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其依合
直到20岁,他才又回到了多年萦绕在脑海的昭觉县,在县城的铜选厂当上了一名工人,被安排在解放沟对面的一座矿山顶上驻扎值守。
那是昭觉县海拔最高的地方。没事的时候,他爱带着一把朋友赠给他的吉他,到松林里找一个地方坐下来,尽情弹奏。
到了夏天,火把节即将来临的时候,他沐浴着温暖的山风,走下山坡,看见那些平日里沉静的寨子渐渐热闹起来,人们穿着自己心爱的彝族服饰,高高兴兴地走出屋子,宰牛*羊,祭祀先人。男人们斗牛、斗羊、赛马、摔跤;妇女吹起口弦,弹起月琴。
沙
玛
拉
且
夜幕降临,当人们集中到一处,点燃篝火,唱起歌,跳起舞,高亢的歌声、强健的脚步声、急促的呼吸声,通过紧紧依靠的身躯传播开来。人们沉浸在通宵狂舞的气氛中,不知疲倦地跺脚踏地,兴致勃勃地在节日中释放蓄积已久的激情。
这样浪漫而瑰丽的场景、旋律和氛围,从古老的村寨迸出,闯入他的脑海,从此被铭刻在心中。
火一般烫手的情怀
多年后,一个夏天的傍晚,面对西昌城雅洁的月色,已经走上音乐道路的吉克曲布仍然清晰地记得他曾在昭觉山坡上目睹的遥远而又切近的美好景象,如火一般烫手的热烈情怀。
他拿起吉他,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依旧清晰地回荡在脑海中的音符排列、连接,弹奏出来,再将生命中那些与火把节有关的记忆写成彝语歌词,就这样,《七月火把节》最初的版本诞生了。
那是1992年,他与两位同样热爱音乐的彝族青年——瓦其依合、奥杰阿格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支演唱组合。当时还没有“山鹰组合”之说,提到他们,大家都称“那三个会唱歌的小伙儿”。
昔日山鹰组合成员奥杰阿格
那一年,热火朝天的中国流行乐坛中,杰作迭出。唐朝乐队发行了首张专辑《唐朝》;林忆莲与李宗盛首度合作,成就了《霸王别姬》主题曲《当爱已成往事》;借助电视剧《外来妹》主题曲《我不想说》,杨钰莹开始走红;李克勤写出了《红日》;郑智化唱了《水手》;张学友发行了个人专辑《真情流露》;王菲从美国留学归来,一首《容易受伤的女人》风靡大江南北。
还是在那一年,彝族流行音乐几乎呈现一片“空白”,而吉克曲布创作、演唱的歌曲《想妈妈》,已经通过一盒录得很粗糙的磁带,“火”遍了凉山,有的人听着听着就流了泪,有的人惊叹彝族音乐竟有这样新颖动人的表达。
每天夕阳西下,奥杰阿格从凉山民族师范学校收拾好书本,瓦其依合从昭觉县畜牧局下班,赶到昭觉县城的广播站,与已经在等待的吉克曲布汇合,三个俊朗的彝族青年怀着一种对彝族流行音乐“开天辟地”的热情,排练了好几首歌,用广播站的一个旧录音机把它们录了下来。《我爱我的家乡》《寻觅》《走出大凉山》等后来蜚声流行乐坛、脍炙人口的歌曲(最初的彝语版本)由此诞生。
山鹰组合”凭借第一盒国语专辑《走出大凉山》
很快,三个小伙子的歌就传到了一位多年来关心彝族文化发展的老人——原凉山州副州长巴莫尔哈那里,老人家大加赞赏,出资支持他们录了两张彝语专辑——由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发行的《我爱我的家乡》和由成都音像出版社发行的《大凉山摇滚》,然后,带着三个小伙子去了云南和贵州演出。那时,他们已经有了“山鹰组合”的称呼,成为了第一支中国少数民族原创音乐组合。
演出中,他们遇到了一名来自广州的记者,那位记者第一次看到、听到这样的民族流行音乐,感到十分惊喜和震动,将山鹰组合的录音带带回了广州,推荐给了著名音乐人陈小奇。
“来自大山背后的声音”
上世纪九十年代,正处在签约歌手时代宣告来临的节点。而广东,是内地流行歌星的摇篮。广东音乐人借鉴港台和国外的做法,在内地率先建立了唱片公司企划部和制作人制度:唱片公司与歌手签约,制作人为歌手量身打造歌曲,进行企划宣传的定位,经过一系列精心包装后,再推出市场。这种符合世界潮流的商业化、市场化运作,让广东流行乐坛的发展蒸蒸日上。
“山鹰组合”很幸运地赶上了那个好时候。
1993年,陈小奇调任当时的流行音乐巨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任总编辑、副总经理。在听完“山鹰组合”的歌曲小样后,几经周折,陈小奇带领“太平洋”的一干音乐制作人在成都寻找到他们,听过他们的清唱之后,当即拍板,和他们签下了三年合约。
为了制作第一张国语音乐专辑《走出大凉山》,在统一风格、填词编曲、后期包装等方面,太平洋影音公司的音乐团队和“山鹰组合”做了很多的筹备工作。最终,《七月火把节》入选专辑曲目,由陈小奇“操刀”,重新创作汉语歌词。
陈小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