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中普普,自幼父母双亡,在福利院遭受各种冷眼、霸凌、甚至性侵,这让她在后续对峙朱晶晶的态度上与那些施害者无异,早丧失了孩子的单纯;
原著里的朱朝阳,父亲从来不敢认这个儿子,他在仇恨与压抑中长大,从小懂得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妹妹、爸爸、后妈的死,皆来自于他一步步精心的策划。
剧版的改编,在普普和朱朝阳身上放置了更多“暧昧性”,他们有恶的一面,同样有孩童的一面,你认为他们是怎样的小孩,全取决于观众从哪个角度去审视。
同样的12集故事,有人觉得朱朝阳是好孩子,普普是可爱的女孩;有人看到朱朝阳的心机,普普的“绿茶婊”属性。把故事版本的选择权完全交由观众,是否比原著的“一黑到底”更多了些细细品味的回甘。
只举普普的人设一例。这几天,如何评价普普成为一个讨论热点,有人看完,觉得她很可爱,有人就觉得,她是全剧最令人细思恐极的人。
普普很会察言观色,懂得在不利于她的情况下靠示弱扭转局势,骗了2次警察(骗老陈迷路、偷书引开警察),第一次面对*人犯毫不慌张(骗他是书店店员),甚至让张东升把她像女儿一样对待,心智远超同龄人。
在第3集,有一段她窥探少年宫合唱班女孩唱歌的情节,镜头在此转化为一段普普见到父母、弟弟的超现实段落,这已经是明确暗喻,与她父母一样,她弟弟欣欣早已死亡的事实。
再看这个旋转镜头的收尾,普普所在的位置正好挡住了原本弟弟C位的所在,这是通过镜头位置关系直接提示,要么弟弟也死了,要么根本就没有弟弟这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