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新闻网
饮食是人类重要甚或首要的生活内容,饮食理念、饮食方式、饮食形态的总和,当然属于文化范畴。
味道,就不能不提起“厨祖”——伊尹。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他就提出了“五味调和”的理论,认为在烹制食物时,应该把甘、酸、苦、辛、咸这五味合理调配,以达到“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腴”之境界。当然,这是一番难度极大的劳作,除过对火候的把握以外,合理地使用调料,至关重要。
中华民族的祖先,极为聪慧地通过改变食物的结构,来获得能提高食品鲜味的谷氨酸钠,用霉变粮食的方法制造酱、豉、酒、醋等调味品,构成了中国调味品以及中国烹饪工艺的主流。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就有了制酱的记载。最早的酱油是用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鱼露的制造过程相近,属昂贵的奢侈品。后来用大豆代替鲜肉制作,风味不减且成本大大降低,酱油才逐渐走进平民百姓的厨房。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酱油这个名称,大约是在宋朝。南宋时,在福建晋江人林洪所著《山家清供》一书中,就有“韭叶嫩者,用姜丝、酱油、滴醋拌食”的文字。
从世界植物分布的情况来看,含有特殊香气和味道的芸香科、姜科植物,大多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黄河流域,或被称为“中原”的黄河流域,生长的可资调味的植物确实不多,至于五花八门的外来植物类调料,诸如胡椒、茴香、孜然、葱、姜、蒜、辣椒等传入中土,那都是丝绸之路乃至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以后的事了。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这座伟大的城市最早接触到来自西域的调味品,并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它们,进而又将其融入自己的饮食。 (《西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