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妈在收拾杂物间时候偶然翻出了这个老物件,睹物思情,记忆一下子被拉回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一把打酱油的提子
那时物资相当匮乏,农村生活的艰苦是现代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为了方便老百姓的日常之需,乡里的供销社都会在各村设一家代销店,也仅仅是提供一些像盐、酱油、醋和酒之类日用品。
上个世纪农村代销点
这些货品可不像现在都是用袋子、瓶子包装好的,当时也没包装的条件,货物运送过来都是散装,酱油和醋直接倒在敞口的缸里,酒则是装在大肚细颈的酒坛中,坛口很小,平时都是拿盖子盖着的,主要为了防止酒精的挥发。
说起这个盖子,那也是相当的考究,通常是拿一块塑料膜包着一块布团,顶部用一根带子扎紧呈馒头状,直接把底部放在坛口上就可以了,这样的设计取放都很方便,最主要还不会摔坏。
酒坛上差不多就是这样的盖子
当然,代销店也有一些原瓶包装的酒,价格自然要高出很多,除了家里来了贵客,一般人家很少有舍得买的。
通常到店里打酱油、打酒的,都是自己带着瓶子来的,要把缸里的酱油、坛子里的酒装进瓶子里,还要准确地计量出多少,就需要用到两样工具。
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那个老物件,我们这边称作“端子”,其实更普遍的叫法应该是“提子”,因为打酒、打酱油都是打满了提上来的。提子一般都是按照容量的多少备着的,最大容量应该就是半斤的了,因为分量太多了提起来不太方便,还容易洒掉。
在店主用提子打酒或者酱油的时候,顾客总是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提子一点点从缸里或是坛子里提上来,这时哪怕只是滴下几滴,他们都会咂咂嘴表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