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形象,包法利夫人背景图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16 12:46:44

摘要:《包法利夫人》在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包法利夫人的形象也是通过作者的叙述与衔接,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人物,《包法利夫人》取材于十九世纪中期的法国,根据文中的描写,包法利夫人的堕落一方面是个人的性格使然,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社会的迫害,充分揭示了当时的社会是绝对的男子霸权所主导的这一现状,本文通过对不同阶段的主人公的形象分析,详尽地分析了该形象的现实意义,总结了福楼拜在文中的叙事方式,有助于提升对包法利夫人形象的全面解读和认识。

关键词:艾玛 包法利夫人 形象 爱情 幻想 悲剧人生

1.《包法利夫人》作品中女主角不同阶段的形象分析

1.1少女时代的艾玛形象分析

《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福楼拜的一部现实生活题材的小说,其中的女主人公后来的包法利夫人,全名是艾玛•包法利,原本是小资产阶级家庭出生的平民女子,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十月王朝"的统治,艾玛的父亲原本家境一般,却始终都在妄想跻身贵族阶级,不屑于安分守己的做一名普通的"富农",于是少女艾玛被迫送往修道院,接受上流社会的教育。

在文中通过查理•包法利,也就是艾玛的丈夫,第一次见到艾玛,他眼中的艾玛除了妆容和外貌,印象最配深刻的就是她的眼睛:"朝你望来,毫无忧虑,有一种天真无邪胆大的神情",而他没有意识到少女时期的艾玛之所以拥有这样一双明眸,更多的是因为她的生活多的是罗曼蒂克的幻想,虽然家境只是富农级别,但是贵族式的教育,让她深受浪漫主义的熏陶,艾玛的口袋里装的是传奇小说,脑袋里更是充满着对浪漫爱情的向往。

1.2婚姻生活中的"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艾玛深受所谓的贵族气质晕染,沉迷于舞会享乐、纸醉金迷,渐渐的被富贵迷了双眼,致力于追求上流社会的生活以及虚无缥缈的爱情。适婚年龄跌落现实,被父亲嫁给了门当户对,但见识短浅的包法利,仅仅只是镇上的一位医生,不能满足艾玛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幻想。再加上婚后生活的拮据,让艾玛的内心产生了很大的痛苦,艾玛更多的是处于两个阶层的夹缝之中,一方面由于父亲的虚荣,让艾玛接受了本不属于她这个阶层可以拥有的享乐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在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的过程中,艾玛又因为不爱平庸无能的丈夫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这种痛苦也不仅仅存在于艾玛的精神世界,还有长期享乐带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落差,更是令艾玛痛苦不已。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逐渐蛊惑她滑向堕落的深渊。

婚后的查理•包法利却没能满足少女艾玛对于婚姻和爱情的向往,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层面,两人都存在不小的差距,艾玛想要的是诗歌一般的爱情和婚姻,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来,查理在他眼里几乎一无是处,但是即便是如此,有精神追求的艾玛也企图带动查理,试图给查理吟诵情诗,但最后不但查理毫无波澜,连她自己也是兴致缺缺她突然意识到爱情真的没有降临。

1.3陷入情人纠葛的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

在搬家以后,艾玛更是把火热躁动的心付诸于实践。永镇地主罗道尔夫被艾玛的美色所倾倒,仅通过简单的精神诱惑,诱导艾玛追求所谓的"梦想"、"疯狂的欢乐"、"诉说衷情"以及"牺牲一切",引诱艾玛成为了她的情妇,这也是艾玛一生悲剧的根本原因,就是容易沉湎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无法自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蛊惑,成为罗道尔夫情人之后的艾玛更是丧失了自我,沉浸在幻想中的世界。甚至为了预防东窗事发,她还天真的幻想,邀请罗道尔夫与她私奔,结果当然是遭到了拒绝,甚至不辞而别,抛弃了艾玛。

为此艾玛大病一场,但是艾玛却没有洗心革面,因为她很快遭遇了三年前的"旧相识"赖昂,赖昂本身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着艾玛曾经的精神世界,本就经济状态一般的两人为了追求所谓的"巴黎式的浪漫",肆意挥霍,享受生活,最终不得以欠下巨额高利贷,最终债台高筑之下求助于旧情人遭到拒绝,而赖昂更不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艾玛更加不愿意向自己的丈夫"摇尾乞怜",因为她自始自终不爱她的丈夫,甚至从精神世界上是看不上她的丈夫包法利医生的,因此走投无路之际,艾玛只能服毒自尽,结束了自己美丽的生命。

而面对侯爵家意大利风格的庄园,艾玛开始沦陷,珠光宝气迷的艾玛如痴如醉,正是这种夹缝中的物质条件基础和远超生活实际的浪漫主义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追求,再加上糜烂的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修道院的教育模式却是完全与之相反的"灭人欲"的教育方式,让艾玛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社会严重脱节,因此在面对高利贷者和银行家的圈套时毫无招架之力,不知道艾玛的父亲将少女艾玛送往修道院接受教育有没有后悔过,但他在考量艾玛的婚姻的时候,其中一条因素竟然是可以给查理•包法利少送嫁妆,富农阶级的自私透顶展露无遗。

2.《包法利夫人》作品中人物悲剧形象的成因及作者福楼拜的精神追求分析

2.1"包法利夫人"人物形象成因

2.1.1性格原因

艾玛其实一开始是善良而又美好的,她有着过人的容貌,在父亲腿伤之后管理家庭也是充分展现了他的聪明才干,也正是这些优点吸引了查理•包法利,她本身追求浪漫的爱情,追求优渥的生活并没有错,但是她的幸福观却更多的是建立在浪漫主义的幻想之上,甚至是很大程度上不切实际的那种,在未成年阶段温驯的接受父亲的安排,去接受并不适合自己的身份地位的培养,在这种错位的培养中艾玛逐渐成长。

艾玛的性格自始自终都是充满了无尽的期待的,在修道院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无一例外变成了她对贵族生活的向往和幻想,这种幻想在当时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几乎是致命的,她既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又无法摆脱自己幻想的这个世界,所以才造成了她充满了悲剧色彩的命运走向。无论是艾玛见识到的还是在她的想象中,那个贵族生活是充满了优渥的物质条件和超脱现实的浪漫爱情的,实际上她对于贵族的想象和认识太过于片面,她的认识主要是来源于自己阅读的浪漫小说,缺乏现实的教育。

因而当她意识到自己只是个小富农的女儿,生活能维持温饱,别的却再也没有了,在贵族修道院学会的那些情诗、品花的技能,在日常生活中毫无用处,更为可怕的是他所要嫁的男子远不是什么"白马王子",只是一名与她年龄差距颇大的"鳏夫"。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的差距让艾玛陷入了慌乱,她既不甘心接受这样的安排,同时查理似乎于她而言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样,在择偶的时候总是会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上选择利益的最大化,无论是查理的前妻,还是艾玛父亲的考量都是这样。

这段婚姻也并非毫无色彩,至少跟随查理见识了侯爵的舞会,舞会上的奢侈程度令艾玛再次陷入幻想,一饮一食极尽考究,最重要的是艾玛发现历史已经步入婚姻的"坟墓",也可以勇敢的追求所谓的爱情,从此刻开始似乎有一团火在艾玛心头燃烧。罗道尔夫正是抓住了艾玛这种观念,哄骗着他一步步沦陷,这种风月场所的老手最清楚爱幻想的艾玛,略施手段就将她拿下,而当艾玛幻想着两人私奔的时候,果断的抛弃她,上演了一出"始乱终弃"的戏码。此后的艾玛更是不清楚到底是自己欺骗自己,还是被男人欺骗,与曾经的旧爱赖昂重温旧梦,她以为赖昂是她的真爱,自行脑补着罗曼蒂克式的爱情大戏,却被现实所累,陷入巨额高利贷纠纷,最终走上不归路。

2.1.2家庭原因

艾玛的父亲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如果他安分守己的根据自家的实际情况培养艾玛,艾玛相比会过上一种小农家庭的平淡生活,也不会始终对贵族身份心存向往。少女艾玛在被送往修道院前始终接受的是父亲要求她"力争上游"的教育,虚荣的父亲时刻要求和估计她追求更高阶层的家庭教育。而被送往修道院后,艾玛接受的是来自贵族教育和宗教思想两方面的夹击。艾玛的父亲更多的是异想天开,企图通过攀附贵族教育,有机会能跻身上流社会,而艾玛的美貌则是他最大的资本,于是他就从小给艾玛心里埋下了一颗攀附权贵的种子。

而在步入婚姻生活之后,查理•包法利更多的是类似于一名"经济适用男",他的性格加上他对艾玛的艾玛,其实安稳踏实的日子也能过得风生水起。但是查理在婚姻中过于木讷,庸俗懦弱,迟钝愚蠢,也不懂的变通,时间一久打破了艾玛对婚姻的一切幻想,查理的这种性格,正是艾玛所鄙夷的。艾玛追求一种精神世界的丰盈和物质世界的满足,很明显查理•包法利二者都无法满足,以至于艾玛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到后来艾玛辗转于两位情人的怀抱,木讷麻木的查理毫无察觉,一直到艾玛将家财挥霍一空,甚至债台高筑,身为丈夫的查理都一无所知、漠不关心,绝望之余,艾玛已经别无选择。沼泽一般的婚姻让艾玛窒息,巨额高利贷也压得艾玛喘不过气来,只能绝望自尽。

2.1.3社会原因

修道院是怎样一种场所呢?修道院名义上是贵族教育的场所,中产阶级会将家族中的女子送到修道院接受文化、礼仪等各方面的学习,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以后能步入上流社会做准备,艾玛也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才能进入修道院学习,甚至可以说是艾玛的父亲削尖了脑袋才把她送了进来,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特殊,修道院奉行的是一种古板的禁欲教育,而处于社会底层的艾玛这在里接受虚无缥缈的贵族教育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精神世界与物质生活的不匹配最终使得艾玛在学习期间始终处于想入非非的阶段,无论是她的感情还是她所追求的物质生活,与她而言都是遥不可及的,年轻美丽的生命就这样滋生了罪恶之花。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描述的世界正处于七月王朝的统治,这一阶段的法国正处于政权频繁交替的状态,新旧力量在政坛博弈,各有胜负,社会风气倾向于腐败、虚伪。通过包法利夫妇参加的侯爵家的宴会就可见一斑。这也是艾玛一生中唯一一次触摸奢靡的贵族生活,豪华的生活场景与她的幻想不谋而合,艾玛的内心也在这样的环境中沉沦。灯红酒绿间艾玛更加的失去自我,而她却坚定的认为自己在寻找爱情,打扮入时而又高贵的贵族,成为了艾玛的心驰神往,这也就直接导致他先后被两位情人的花言巧语所迷惑,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其实造成艾玛前后人生不同悲剧的不是她最看不上的婚姻,而是这一场奢靡侯爵宴会,这该是多么的封闭与嘲笑,艾玛的人生也在这场晚会后滑向堕落的深渊,最终无可挽回。

2.2"包法利夫人"形象的现实意义

2.2.1对男权社会的挑战

包法利夫人看似始终是围绕着爱情线沉沦在幻想的世界中,其实从本质上来讲更多的是耽于虚荣,而没有真正追寻过精神世界的丰盈,为她后来的出轨做了铺垫,而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创作于1852年到1856年,看似是一名不安于现状的妇人的风流韵事,实际上确实在封闭整个社会背景,包法利夫人并不是天生就不知廉耻,行为放荡,而是在所谓的贵族式的修道院教育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双重毒害下所发展起来的,而是是层层递进,最终把自己送上了绝路。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独立以及幻想中的人格独立,都是对男权社会的挑战。

艾玛在少女期间,母亲的地位十分卑微,要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完全是他父亲独断,年少无知就被投入修道院那种无比压抑的环境之中,生性喜欢浪漫、追求爱情和自由的她痛苦无比,只能想尽办法幻想未来,幻想爱情,那些虚幻的描写贵族阶层的浪漫主义小说成为了艾玛的精神寄托。艾玛在嫁给查理初期,其实也对婚姻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幻想,她也曾经试图对着查理释放那些自认为浪漫的手段,可是跟她想象中的效果大相径庭,查理根本毫无反应,让艾玛的婚姻生活陷入死水一般的沉寂。

艾玛是个情感丰富且热情似火的人,只是不知道该如何释放自己的情感,而从小受到的教育也不允许她对自己的父亲进行反抗。在这种压抑之下风月场的老手罗道尔夫趁虚而入,通过言语的引诱,点燃了艾玛的热情,要说艾玛有多爱罗道尔夫,其实也不见得,只是在那样的情形之下相遇了而已,艾玛急需释放自己的"爱情",罗道尔夫又看上了艾玛年轻美丽的身体。艾玛自认为自己的爱情是简单的,纯粹的,浪漫的,但对罗道尔夫而言只不过是利用艾玛的单纯无知玩弄于她,文中对于这段感情的描写,充满了对艾玛的纯洁的叙述,同时也对罗道尔夫的龌龊充满了批判,这种爱情名义下的贪婪与压迫,才能真正让艾玛痛苦的根源,只可惜年轻的艾玛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后来艾玛在跟新情人挥霍无度的生活中背负巨额高利贷,走投无路,羞愤自*,在这期间无论是他的新情人、高利贷盘剥者还是银行家,无一不对她进行着压迫。虽然艾玛少女时代的生活依附着她的父亲,也让他不得不接受父亲的安排嫁给了查理,但她从内心深处依然充满了反抗精神,无论是新婚阶段对于查理的温存,期待查理能给她浪漫爱情,还是后来在跟两人情人的周旋中先后沉沦,都展示了艾玛的反抗精神。

一方面在这一历史时期,数千年的男权社会造就了女性"附属品"的地位,男女角色的分化也跟当时的社会地位有着重大联系,艾玛身上可能存在被现实和我们读者鄙夷的点,但是同样存在于她身上的反抗精神,才是真正人物丰满立体的影响存在的基础,即便她的行为在男权社会是有伤风化的,但是却依然有人不断被她的美貌吸引,这本身就充满了讽刺,也是艾玛身为中下层女性对于男权的反抗,艾玛确实追求优渥的物质生活,但她更追求她想要的爱情,这也是悲剧来的如此之快的根源。特别是在对于性关系的态度上,更能体现艾玛的反抗精神,但最终却沦为了男权制度的牺牲品。

2.2.2对女性意识的唤醒

从文中的叙述来看,对于艾玛生命的意义似乎都在于对爱情的追求,为了追求爱情而生,也最终为了追求爱情而死。她所做的事情总结起来其实就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去爱,这种意愿的宣扬,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更多女性开始投身于自身的解放。父权体制下,艾玛天真无知,基本上没有独立人格,也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长大以后无论是对于婚姻的选择,还是婚后生活的改善都被当做男人的点缀品而存在,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女性都是这样度过的。就像艾玛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世界,一直是以"包法利夫人"的形象存在着的,根本没有自由的空间,这是福楼拜替所有普通女性发出的呐喊声。

对于艾玛而言,无论是爱情的萌芽还是最终幻想的破灭,艾玛始终都没有放弃过追寻,《包法利夫人》整部小说就是爱玛由追求幸福 到陷入误区,再到绝望自尽这三种心理历程错杂而 成的激情三部曲。她的人生角色由一个农家少女 到乡镇医生的妻子,再到子爵的舞伴,最后成了莱昂眼中的情人及罗道尔夫的情妇。与此同时女性在男权 社会中要求实现"双性同体“ 于是爱玛嫁给包法利医生之后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包法利夫人被冠以天姓所以她天性中对爱的追 求对新生的渴望只能招致"不安分女人"的称谓。 然而,这并不能泯灭她对爱情极致的体验和追求。但是艾玛却在这种"牺牲"与"献身"之中唤醒了更多女性对于人格独立和爱情自由的追寻,成为了读者心目中号召者一般的存在。

2.2.3对两性平等的追求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无论是精神世界对于爱情的追求,还是物质生活的富足,都让艾玛"趋之若鹜",其实艾玛所经历的"爱情",充满着巨大的幻想成分,但是这种幻想在现实社会中又是难能可贵的。一方面,艾玛追求的平等是一切的平等,在爱情中的绝对平等,无论是后来想跟罗道尔夫私奔,还是为了莱昂欠下高利贷,进行物质挥霍,都没有阻止艾玛追求平等的脚步。其实艾玛无论是家庭出身还是婚姻生活,都是一个普通人,只是她不能接受这样的平庸与普通,始终致力于追求不一样的爱情,对生活充满了纯真的幻想,这种幻想是建立在追求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无论是对查理,对罗道尔夫还是对莱昂,艾玛都曾经抱着爱情的幻想来交往,这种情感有一种"简"的影子存在,只不过迫于现实世界最终泯灭殆尽。

无论是在爱情的精神世界,还是对于性生活的态度,艾玛都追求两性平等,她是这么想的的,也是这么做的,由于对丈夫查理没有爱,他跟查理夫妻生活也让她痛苦不堪,而到了最后走投无路的时候,面对高利贷者的威逼利诱,艾玛也不愿意放弃尊严进行"性交易",因为在爱情这件事情上,艾玛对于平等的追求,几乎已经达到了极致的地步。

艾玛从少女时代对生活的幻想就是浪漫爱情和贵族生活,到了婚姻生活之中不得不接受现实,与查理生下了女儿,但是在她的精神世界依然抱有对爱情的幻想,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放弃过平等爱情的追求。无论是东方女性还是西方女性,对于女性独立的追求、两性平等的渴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受了文化教育,无论对于艾玛在修道院的学习作何评价,对于知识的掌握都促成了艾玛热爱幻想的性格,同时也是这种教育的局限,最终导致艾玛对生活、对爱情的感受充满了幻想主义色彩。

2.3作者福楼拜的精神追求

艾玛先被风月老手地主罗道夫以私奔为饵诱骗遗弃,后又跟练习生赖昂维持姿意挥霍的" 巴黎式的爱情" 关系。结果声名狼籍,债台高筑,在债主勒逼,情人背弃、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服毒自尽。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深刻描绘,一步步有力地展示出爱玛悲剧的社会原因:她本是稚弱纯洁的女子,是修道院寄宿学校违背常情的宗教生活和浪漫幻想作品戕害了她的心灵;是闭塞沉闷、狭隘琐俗的外省生活迫使她要去追求较好的生活;是冷酷自私、淫糜享乐的社会风气,使她在腐化堕落中一陷再陷,难以自拔;是情人的玩弄、背弃,债主的冷遇、勒迫,法官的猥狎、愚弄,邻里的奚落、凌辱把她最后逼上了死路。

小说把从外省到巴黎的各式贵族资产阶级人物的丑恶嘴脸,七月王朝的金钱淫威和小市民的自私保守,全都一一作了详尽描述,就是人物幽会的时间地点、债主逼债的口吻方式,乃至人物死时的痛苦*,也都一一作了仔细交代。其精确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竟达到了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逼真程度。以致小说出版后,作者、编者和承印人,都被法院以" 有伤风化" 的罪名传讯,当局对" 主犯福楼拜" 更主张予以" 严惩"。福楼拜充分展现了一个自然主义作家外科医生般的理性和精确,他详细描述了服毒后的爱玛所承受的令人恐怖的痛苦,无限接近人所能想象到的肉体痛苦的极致——仿佛前面娓娓道来、不厌其烦的铺叙,都是为了最后这力道千钧的致命一击。

白居易写杨贵妃的死,是"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曹雪芹也不会写吞金后的尤二姐如何辗转呼号、扭曲痉挛;施耐庵会写潘金莲如何被开膛破肚,但那是对作者所唾弃的淫妇;只有福楼拜,一边无限同情,无限悲悯,一边冷静到冷酷地叙述爱玛所付的可怕的代价。在承受了最惨烈的痛苦后爱玛终于死去,但悲剧还不算完:她已经*的丈夫终于看到了情夫给她的信和照片,这才对她出轨的事实如梦方醒,并在她生前常与罗道尔弗调情的花棚里心碎而死——法医查不出任何病理原因;她安琪儿一般的女儿,在飘零流离、寄人篱下之后,被送到纺织厂当了童工爱玛真是为她的任性付出了最最彻底的代价。

小说之所以被归为现实主义小说,在于它确实有很多特别写实的描写,无论是人还是物。比如作者对查理跟艾玛婚礼的描写,"来了四十三位客人,吃了十六个小时,第二天还接着吃,一连吃了几天"。婚礼的场景也是描绘得极为细致,甚至包括餐桌上的美食,细化到每一层蛋糕都是什么样。再比如,作者对查理家里陈设的描写、对侯爵城堡的描写、对小镇上的市民的细致刻画、对农业展览会各色人等的描写以及他们听州议员和镇长演说时的神态、对戏剧的描写、甚至对艾玛葬礼的描写都极为精细、准确、入木三分。 这样体贴的丈夫,哪里去找呢?所以在我看来,他们俩命运的悲剧,不仅在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弊端、在于两个人性格中的缺点,更在于两个人并不合适。

浪漫与现实,没有孰优孰劣,然而如果浪漫与现实尖锐对抗,则很有可能像他们俩一样家破人亡,或许这才是福楼拜内心深处的"潜台词"吧。

3.《包法利夫人》作品的叙事艺术讨论

在《包法利夫人》中,福楼拜彻底地更新了小说的叙事技巧,《包法利夫人》被认为是现代小说的鼻祖。其创新的叙事技巧不仅为《包法利夫人》在文学史上赢得重要地位,还影响了很多当代作家。新小说作家们在批判巴尔扎克这些传统小说的同时,却大力推崇福楼拜,视福楼拜为现代小说先驱。当我们谈到小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小说的故事情节。

小说是把各种故事串联一起,然而各种故事不可能自己详述,需要一个中间人向读者呈现各种故事,这个中间人就是叙述者。叙述者和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实作者是创作或写作叙事作品的人,叙述者则是作品中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往往以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叙述,有时也用第二人称叙述。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视角是一个群体视角,本身就处于零聚焦和内聚焦之间。视角一般分为非聚焦型又称零度聚焦,这是一种传统的视角类型。

叙述者像上帝一样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可以从各种角度叙述故事,了解各个人物的感受。另一类视角是内聚焦型视角,就是每一件事情是严格地按照一个或几个人物的感受来写。然而,作为现代小说之父,福楼拜认为应该努力使用这种聚焦类型,并且不断变换视角。《包法利夫人》的叙事过程大量穿*这种视角,很多都是该作品中的人物。

人物充当了叙述者,像电影中的摄像师一样观察人物的情节的发展,详细地讲述着所发生的事情。根据文章的需要,福楼拜巧妙灵活地变化叙述者和叙事视角,比如通过查理、莱昂、罗道尔夫的眼睛写艾玛,又通过艾玛写查理、莱昂和罗道尔夫,还通过鲁奥老爹的视点写查理,等等。这种内聚焦的写作手法促进读者发挥想象去填补这有限视角所造成的空白。

文中直接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制造出了许多件事同时发生在一个空间的感觉。后来这一空间化叙事得到了继承与发展。这种客观性的叙事写作手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自由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按照人物与叙述者的关系,一般划分为以下四种话语模式: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其中自由间接引语是一种以第三人称从人物的视角叙述人物的语言、感受、思想的话语模式。它所呈现的是客观叙述的形式,并表现为叙述者的描述,但在读者心中唤起是人物的声音、动作和心境。这既保证了叙述的完整性,又隐蔽地表露了叙述者和其身后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增强了客观性效果。

综上所述,《包法利夫人》可以说是一部完美的心理小说,情节的发展促使包法利夫人的心理发生变化,包法利夫人的心理变化又为情节发展提供叙事动力。修道院所受的教育和小说使爱玛产生了追寻浪漫的心理,追寻浪漫的心理又促使爱玛行为放纵,放纵的行为又加深了她追寻浪漫的虚荣心理,虚荣心理又使她背上了可怕的债务,最后爱玛终于死心了,这也宣告着她肉体的死亡。此外福楼拜除了展现人物的内心真实之外,还在自觉地挖掘人物潜意识。通过爱玛的幻想和无意识行为体现。

无论是少女时代还是爱玛的婚姻其实都不幸福,她是个对生活饱含热情、并经常沉浸于罗曼蒂克幻想的人,他的父亲只顾考虑眼前利益,爱慕虚荣他的丈夫则是个并不能激发她热情与灵感的医生,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的造就,艾玛终其一生都没有理解爱情的真谛,而是反复沉沦在幻想与"爱情"编织的虚幻中,导致人生悲剧的发生,对于现实社会的爱情观与平等观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