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商城民歌演唱会上演出合唱版《八月桂花遍地开》
每一首革命歌曲背后都有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提起《八月桂花遍地开》,人们眼前便能浮现革命胜利的欢庆场面。“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91岁的章雪萍老人再次唱起这首《八月桂花遍地开》,仿佛回到了57年前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现场。“我当时只有34岁,是原中央乐团合唱团的一名合唱演员。”章雪萍嗓音高亢,思维敏捷,“我一辈子唱过的歌很多,并不是都能记住,就这首歌你一说我立刻就想起来了。”
《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诞生到传唱开来,历经了土地革命时期、民主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多个重要历史时期,鼓舞了千千万万的群众奔赴前线,用音乐记录革命。
伴随苏维埃政权诞生
《八月桂花遍地开》作为一首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自诞生起便代代传唱,影响至今。近年来,这首为了歌颂苏维埃政权成立而创作的革命歌曲,就创作者、产生时间、地点等问题,有不同版本。其中诞生地点就有河南商城说、河南新县说、安徽金寨说、安徽六安说、湖北红安说等。但无可非议的是,这首革命歌曲是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唱大江南北的,也正是得益于这种流动的传播方式,最终得以成为经典。
现任河南省信阳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的刘宏奎,上世纪80年代从部队复员到商城文化馆工作,看到老研究员收藏记录的当地民歌,决定把这些民歌汇集起来。民歌汇集的过程很辛苦,首先老研究员手中的多数是手抄稿,存在很多笔误;其次是年头太久,很多手抄稿破损,字迹模糊。刘宏奎将民歌收集上来,又一首首重新进行核对、订正,最终出版了一本油印本的《商城县民歌集》,包含294首商城民歌,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八月桂花遍地开》。
刘宏奎主编的油印本民歌集
根据《商城县民歌集》的记录,《八月桂花遍地开》曲谱上写着陈世鸿原词、吴靖宇改词,王霁初编曲。曲后介绍道:据吴靖宇之子吴冠宾介绍,陈世鸿1929年曾是《红日报社》写作班子成员;吴靖宇1923年曾在商城县先后担任县委*、《红日报社》社长等职;王霁初,记载其原为破落地主,后以领戏班为生,1929年商城解放后即参加革命,先后担任宣传队导演、队长等。后来县里成立“红日剧团”,选中王霁初当团长,他编了很多歌曲,跟着红军到处唱。关于《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创作,还有一说,是出自“商南才子”罗银青之手。由中共河南省党史研究室和安徽省党史研究室共同编撰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中记载: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
除此之外,《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乐由来在当地也流传着许多生动的故事。1929年夏,鄂豫皖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在河南省商城县成立。成立大会上怎能没有歌儿唱呢,歌唱苏维埃政权必须是欢快的曲调。于是请当地文化修养好的同志写好词,领导审过后,就找来了王霁初,请他给谱个曲。王霁初是当地的名人,当地流传的民歌没有他不知道的。接到任务后,王霁初立刻想到了民歌《八段锦》,他把写好的词套进《八段锦》的旋律,大家都觉得好。于是,他根据歌词将《八段锦》的曲调进行改编,歌名就取第一句歌词“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地区第一支革命民歌就这样诞生了。成立大会上,大家敲着两个人抬的大鼓,唱起了这首歌,欢快的曲调和上口的歌词,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战士的喜爱。
“《八段锦》的旋律听起来更像是江南风格的民歌小调,那是如何传入商城的?我分析主要还是靠地域间的流动实现音乐交流。商城位于大别山地区,处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地。以前,当地人将收下来的山货放入木排顺淮河而下,然后用卖山货的钱再买些香粉、油伞等运回来卖。《八段锦》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流动中传入商城的。”刘宏奎分析。
“八月桂花”开遍中国
红军一路走一路唱,《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声鼓舞着民心,动员百姓加入红军,也因此使得这首歌拥有很高的群众基础。在刘宏奎看来,这首歌充分发挥了文化为政治服务的作用,起到了宣传的目的。“《八月桂花遍地开》先在商城、新县周边地区传唱,后传到中央苏区,又在长征路上一路传唱,最终传遍全国。有苏维埃政权成立,就会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久而久之,《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了一首符号性质的歌曲。”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还改编成二胡、琵琶等器乐曲。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李焕之与霍希扬又改编了一版《八月桂花遍地开》合唱曲,用于《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李焕之将其中一句的旋律“dol-sol-la”改编为“dol-la-sol”,以女声合唱的方式呈现,一时间此歌红遍全国,最终变成红色经典歌曲。合唱形式的演绎,也成为此后这首歌曲最多见的演绎方式。
91岁的章雪萍很喜欢《八月桂花遍地开》,“这个歌旋律有特点,一唱出来就高兴。记得当时《东方红》的排练现场,指挥要求我们要唱得欢快、活跃,像孩子一样,欢欣鼓舞地唱。”章雪萍回忆当时排演这首歌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指挥家郑健指挥过上百场《东方红》的巡演,对于《八月桂花遍地开》更是熟得不能再熟。“在这首歌中,老百姓歌颂红军,鼓励大家加入红军,在革命道路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郑健作为军旅指挥家,在无数次的下部队演出、为民演出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共产党用音乐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中国的革命史,你在任何一个节点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音乐作品,可以说音乐记录下中国革命的一个个里程碑。这种方式对于歌曲传唱、铭记历史,都起到了积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八月桂花”声声不息
民族歌剧《八月桂花遍地开》剧照
商城县政府对《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作品格外重视。1977年,河南省在商城举办民歌演唱会,邀请河南电视台前来录制。后来商城打造桂花文化,拍摄电影《八月桂花遍地开》。2016年,当时的信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又创排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并受邀在上海国际艺术节进行展演。
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编剧和主要曲作者,均为当地戏剧与民间音乐研究与创作的资深专家,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和长期的创作经验积累。该剧主创之一、河南籍作曲家方可杰认为:“正是当地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资源,和先烈们铭刻在革命历史中使人难以忘怀的伟大壮举,强力催生着民族歌剧《八月桂花开》的创作激情,更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文化和精神支撑。”该剧的主题音乐采用了《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音调,并使之贯穿全剧。此外,还特别设计了一场重头戏,重现《八月桂花遍地开》的创作背景与过程。那亲和又充满自信的旋律所迸发的震撼力,不但唤起了人们的红色记忆,更使该剧的红色主题在响彻云霄的歌声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强烈的舞台艺术效果。
《八月桂花遍地开》朗朗上口的旋律,简洁明了的歌词,刻画出老百姓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将那个特定时期的革命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这首革命歌曲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下来,在传承中经过多次改编,并被编入了教材,使一代代学生感受到革命力量。《八月桂花遍地开》已不单纯是一首艺术作品,更是一种民族符号。一心向党,一切为民,一起向前,革命力量在音乐中被铭记、被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