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从哪里唱出来的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5-18 01:29:08

《八月桂花遍地开》(以下简称桂歌)这首著名的红色革命歌曲从鄂豫皖传唱到全中国,从它的诞生传唱到今天经久不衰,充分显示了它不朽的艺术魅力。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从哪里唱出来的,(1)

位于陈店乡的光山县苏维埃政府(《八里桂花遍地开》首唱地)

关于桂歌,有四种代表性的说法,即“新县说”、“商城说”、“黄麻说”和“商南说”。1985年9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县革命史》上载“据戴季英、张池明、邓永言、成仿吾等几位老人回忆, 《八月桂花遍地开》这支著名的歌曲,开始就是在柴山保地区建立县苏维埃政权时编唱出来的。” 1991年3月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商城县志》上载:“1929年12月25日,红三十二师解放商城县城……12月27日后,王霁初参加革命。为庆祝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他(王霁初——引者注)根据商城民歌《小小鲤鱼压红鳃》曲调改编填词,创作了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 1992年8月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红安县志》上载:“此歌开始于1929年10月黄安、麻城两县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时演唱。” 1998年1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上载:“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0月(1929年10月——引者注),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泛流传。”

探讨《八月桂花遍地开》的诞生地及其有关的情况,必须依据史实和歌词本身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考证。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从哪里唱出来的,(2)

《八月桂花遍地开》1929年版 词谱

歌词得出五个基本结论

桂歌的歌词共10节,每节6句。首两节的歌词为:

八月桂花遍地开,

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

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

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

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

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站在革命最前线,

不怕牺牲冲上前,

为的是政权呀,为的是政权。

工农专政如今已实现,

亲爱的工友们,亲爱的农友们,

今日是我们解放的第一天。

……

从歌词来看,可以得出五点基本结论:其一,桂歌产生的时间在8月份,正是桂花盛开的季节。这个时间同某一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时间一致。其二,桂歌产生的直接背景是苏区人民热烈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没有具体说明庆祝什么样的苏维埃,或许是县级苏维埃,或许是村、乡、区苏维埃;也可能是正式成立的苏维埃,或是临时成立的苏维埃,只要是苏维埃,人们就会纵情歌唱。当然,桂歌中庆祝的“苏维埃”,应是较早成立的苏维埃,以后庆祝其他苏维埃成立时自然都可以演唱桂歌。其三,桂歌是在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当天演唱的。可能是成立大会上演唱的,也可能是当晚搞庆祝活动时演唱的,所以才唱“今日是我们解放的第一天”。其四,桂歌的创作者是革命者,或是在苏维埃政权下生活过的人们,他们对苏维埃政权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其五,桂歌歌词共10节,每节6句,内容相当丰富。桂歌的创作本身需要一个过程。

诞生在柴山保地区

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27年11月至1928年5月为萌芽阶段。这个时期伴随武装起义建立苏维埃政权机关。如黄麻起义后成立的黄安县农民政府。1928年4月,“二次暴动”后成立的程维德村农民委员会和檀树岗乡农民委员会。因当时一般人不了解“苏维埃”,所以戴克敏、曹学楷他们决定叫“农民委员会”。第二阶段:1928年6月至1929年5月为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大多建立过渡性的苏维埃政权,行使苏维埃政府职能,主要在柴山保地区。第三阶段:1929年6月至1932年10月为成熟时期。这个时期正式建立和完善苏维埃政权机构,普遍建立乡、区、县、市、省各级苏维埃政府。1929年5月30日至6月9日,鄂东北特委为了加强革命根据地建设,进一步贯彻党的“六大”决议,在柴山保召开了黄安、麻城、黄陂、孝感四县县委及红三十一师*参加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通过了《苏维埃问题决议案》。《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上说:“为了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会议作出由乡而区、而县召开各级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决定,并依据‘六大’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的决议精神,比较详细地制定了苏维埃组织法和包括临时土地政纲、中小商人和富农问题、粮食问题、公积祖积问题、纳租与还债问题、没收反革命财务处理问题、赤卫队问题、肃反问题、文化问题、财政问题等内容的《临时政纲》,形成了鄂豫边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施政纲领。”联席会议之后,以柴山保为发源地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纷纷诞生。《新县革命史》载:“一九二九年八月间,柴山保地区接连建立了三个乡苏和弦南区苏。” 《光山县革命史》载:“1929年8月,中共光山县委、光山县农民委员会在光山南部大朱家召开了全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大会代表120多人。大会讨论了光山县革命政权建设、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等问题。大会正式宣告成立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即光山县苏维埃),大会选举程炳煌为工农民主政府主席,王宗久、郭兴仪、罗明高、秦汉文(女)、傅梅臣、陆汉卿(女)、韩浚川为工农民主政府委员,韩浚川兼秘书。”1929年12月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1930年2月,黄安县苏维埃政府在黄安紫云区箭厂河(今属新县)成立。同年初,麻城县苏维埃政府在麻城顺河集张家岗西冲成立。由此看来,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

有人说,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这显然与史实相违背。其理由否定1929年8月在大朱家成立的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是苏维埃政府。实际上,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就是苏维埃政府。《光山县革命史》上明确指出工农民主政府就是苏维埃政府。这是因为:其一,光山县工农民主政府,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的,召开过工农兵代表大会,由代表民主选举产生政府组成人员;其二,成立于鄂东北特委召开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作出《苏维埃问题决议案》之后;其三,“工农民主政府”清楚揭示了苏维埃政府的实质。六大《政治决议案》(1928年7月9日)指出:“以苏维埃为国家政权形式的工农民主专政,就可以成为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出发点。”苏维埃即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其四,作为音译的“苏维埃”,大多数人不知道是何物。使用“工农民主政府”名称容易为一般工农大众所接受。

没有柴山保,就没有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柴山保作为鄂豫皖苏区最早建立起来的一块根据地,相对稳定,是较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地区。《新县革命史》上载:“在此之前,紫云和乘马等区也先后建立了区、乡苏维埃。紫云区有一乡苏(包括詹湾、曹冲、石岗、箭河、代湾)、二乡苏(杨家畈)、三乡苏(油榨湾、汪墩)、四乡苏(塔尔岗、江家岗)等。乘马区有四乡苏(王楼)、九乡苏(计河)、六乡苏(何铺)、七乡苏(黄土岭)等,现在均属新县范围。这些地区的区苏维埃大约在一九二八年开始建立,赤卫队、少先队、童子团也是这时建立的。”引文中提到的地区属于黄麻革命老区,当时属于以柴山保为中心的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张国焘在《我的回忆》中说:“不用说,一个政府的命名,是有重大影响的。苏维埃政权在这个区域已经有了约三年的历史,仍不为一般人民所了解,不能不说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他这番话是讲1931年7月鄂豫皖根据地的情形,那时“已经有了约三年的历史”,推算起来,这里建立苏维埃政权始于1928年,正是柴山保革命根据地开辟的时候。

柴山保根据地创始人,非常重视思想文化建设,注重利用戏曲、歌谣传播革命思想,反映新时代新生活。《红安县志》上载:“中共各级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的*亲自参与 文化宣传活动,王秀松、徐朋人、郑位三、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陈定侯、成仿吾等,都编写了不少为群众喜爱的歌谣,仅陈定侯一人就创作歌词20余首。”上面提到的*除成仿吾外,其他都是柴山保根据地创始人,另外还有吴焕先、戴季伦、王树声等。早在大革命时期,戴克敏、曹学楷、吴焕先等人利用文明戏启发农民觉悟,灌输革命思想。1926年12月,戴克敏自编剧本《仇恨》,并与曹学楷、戴季伦登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27年2月16日,吴焕先、曹学楷等人在紫云区(今新县箭厂河乡)农民协会成立大会上演出自编自导的文明戏《长工斗地主》。黄麻起义失败后,吴焕先率领部分革命军转战到天台山,教战士们唱自编的歌谣:“深山密林是我房,茅草石板是我床,任凭敌人逞凶狂,坚决斗争不投降……” 1928年初,曹学楷来到柴山保曹湾发动群众,带来了一部油印机,编印革命口号、歌谣等,其中有一首《穷人歌》。1928年11月,中共鄂东特委出版《血潮》,同年12月改为《英特纳雄耐尔》,是鄂豫皖苏区最早的一家报纸。这个刊物令人想起《国际歌》那高亢激越的音调:“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桂歌中“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有产生的可能。大别山区民歌渊源流长,人民群众喜欢用民歌的形式咏叹自己的生活。至今在新县的深山区,冬天围在火塘旁,老人们可以给你唱上几天几夜的歌谣。在柴山保地区,人民群众创作了大量的红色歌谣,真实的记录了柴山保根据地从开辟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黄麻起义时,起义军高唱《暴动歌》。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从木兰山转回黄麻老区,取得“二次暴动”胜利,群众作歌唱道:“党员游击转回还……”。6月,开辟柴山保根据地的第一仗河南湾之战胜利后,群众创作《工农革命军真勇敢》。7月,桂系十八军一个连哗变,来到柴山保参加工农革命军,群众又创作《我们来哗变》。在建立革命政权的过程中,人们传唱戴克敏教唱的革命歌曲《我的江山我主权》。在柴山保,每一个重大的活动,人们几乎都用歌谣的形式加以记录和歌唱。自然,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苏维埃政权,人们会从心底里发出歌唱。

由此看来,桂歌在柴山保地区产生并传唱开来更合乎历史逻辑。鄂豫皖根据地创始人之一,曾任河南省委顾问的革命前辈戴季英在1980年5月接受新县革命史采编组的访问时说:“《八月桂花遍地开》、《红旗扯起来》……当时就唱过,这支歌是柴山保当地人作的。是谁作的,不知道,不是从外地传来的。那时因为要复写、油印搜来的歌,我们特委几个人都亲自看看改改。我和曹学楷、戴克敏、郑位三等都参加修改过。”

唱响在桂花飘香的季节

关于桂歌的创作时间,歌词的首句“八月桂花遍地开”就已经明白无误地点明了。

从比兴手法的运用来考察桂歌的创作时间。比兴手法是中国诗歌包括民间歌谣创作中经常采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大量采用“赋、比、兴”手法。赋,就是直接陈述、铺叙。比,就是比喻、比拟,包括明喻、暗喻、隐喻和拟人、拟物等。兴,是托物起兴,就是借别的事物开头,以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比”和“兴”两种方法往往交融在一起,或是兴中有比,或是比中有兴,所以后来人们直接称其为比兴手法。《诗经》中的“国风”大部分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精华所在。“国风”中的第一篇也是《诗经》的首篇《关睢》就运用了比兴手法。如:“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窈淑女,君子好逑。”以雌雄和鸣的睢鸠形容“君子”、“淑女”的融洽与爱慕。这个诗歌创作传统一直传承下来。陕北民歌“信天游”每两行一首,首句惯用比兴手法。现代著名诗人李季,运用信天游民歌形式,创作了解放区在延安文艺整风后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诗中成功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如:“羊群走路靠头羊,陕北起了共产党。”生动形象地说明共产党是工农大众的领路人。综观古往今来的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有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那就是:被用作比兴的事物同歌咏对象有密切联系。桂歌中“八月桂花遍地开”就是比兴手法,它同歌咏对象“苏维埃政府成立”有紧密*其一,桂花盛开的季节与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时间一致;其二,用清香四溢的桂花来状写具有蓬勃生命力、给工农大众带来幸福美满生活的苏维埃政权,是十分相宜的。当然,在大别山地区,还有很多美好的自然事物可以用来形容苏维埃政权。按照不同的季节和时间,我们完全可以高歌“三月桃花遍地开”、“四月杜鹃遍地开”、“五月兰花遍地开”、“九月菊花遍地开”、“腊月梅花遍地开”。但为什么桂歌偏偏要唱“八月桂花遍地开”呢?很显然,八月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桂歌作者所以选择桂花作比兴歌颂苏维埃。

从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考察桂歌的创作时间。前文我们已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建设情况作了回顾,很清楚,正式建立苏维埃政府于1929年6月上旬之后,即6月9日联席会议作出的《苏维埃问题决议案》之后。1929年7月1日,爆发了“白沙关万人暴动”,半个月后卡房乡农民举行暴动。这两次暴动成功后,柴山保根据地得到空前巩固和壮大,军民沉浸在无比激动和喜悦之中。8月15日,爆发了宣化店起义。“这次起义使宣化店一带形成革命根据地并与柴山保和光(山)南根据地连成一片,扩大了武装割据局面,对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这个时候正是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好时机。卡房乡苏维埃、光山县苏维埃相继建立。1929年9月8日《鄂东北特委给中央的报告》中说:“光山南部(主要指以柴山保为中心的区域——引者注)纵四五十里,横六七十里的地方,遂成纯粹红色区域,旧的统治完全崩溃,附近的反动派亦极其恐慌,群众迅速革命化,形势极便利于发展。”因此,1929年7月至10月间是可以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即是说,桂歌创作的时间完全可能在这个时间段内。

联席会议之后,最早建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是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时间在八月份,适逢桂花遍地开。黄安、麻城、商城苏维埃政府均在此之后成立。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于1929年12月,正是梅花昂首怒放的时节。“黄麻说”与史实不符,黄安、麻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的时间不在10月,而是1930年春桃花含苞待放之时。1929年10月,在南溪(原属商城县南部区域,今属安徽金寨县)成立的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则不是苏维埃政府。

桂歌是为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而创作的,其创作时间应当是较早成立苏维埃政府之时,也应当是桂花盛开之时。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是最早成立的县级苏维埃政府,并在桂花盛开的季节,所以桂歌是为庆祝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而作,创作时间为1929年8月。

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民间文艺创作过程中,很多时候是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完成某一作品。桂歌可能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有人撰文称桂歌的原创者是王霁初。王霁初(1893~1934),又名王心悦。河南商城县西大街人。中学毕业后从师学唱京戏。曾创办“双少班”戏班。1929年12月,红三十二师解放商城时,作为富家子弟的王霁初被红军关押起来。后参加革命。1930年春,成立“红日剧团”,任团长。1931年秋,调任皖西北道委剧团团长。1934年11月,随红二十五军北上途中牺牲。

王霁初不是红军攻克商城县城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确切地说是旁观者、被革命者。鲁迅有句名言:“血管里流出的都是血。”1929年12月25日商城县城解放,27日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只有两天时间,一个被革命的富农子弟就成长为能谱写革命歌曲的革命者,这未免太神奇了。

诚然,文艺创作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但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没有对生活的实际体验,文艺创作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还涉及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无论是从哲学的高度还是从文艺创作的实际来看,无内容的形式和无形式的内容都是不存在的,但二者有主次之分,内容总是决定形式,形式必须服务内容。王是民间艺人,对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法较之他人更谙熟些,但这不表明他一定能创作出具有革命内容的红色歌曲。从桂歌的歌词来看,如果编词者没有受革命实践的深深洗礼,没有对苏维埃政权的深刻理解,没有对苏维埃政权下的新生活的深切体验,即使他们的艺术天赋再高,艺术才能再突出,艺术经验再丰富,也创作不出桂歌这样的作品。

我们可以把桂歌创作过程归结为:选调、填词、修改、演唱。这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从商城县城解放到商城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仅两天的时间,要求一个从未投身革命洪流,对革命几乎一无所知的人,谱写出既有深刻思想意义,又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革命歌曲,这近乎天方夜谭。作为曾学唱过京戏痴迷戏曲的艺人,应邀在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上演唱桂歌,这倒更合乎情理些。

综上所述,断定王霁初是桂歌原创者,其理由并不充分。我们认为桂歌的原创者应该是参加实际的革命工作、感受过苏维埃政权下新生活、精熟大别山民间歌谣的革命者,或是某个人,或是一群人。

一首歌曲流行,演唱者功不可没。王霁初是个热爱戏曲的艺人,参加革命后,又成立“红日剧团”,并担任团长。他的音色音质、他的演艺才能或许使他演唱桂歌时更能得心应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这个原因,大别山人民至今还记得“王霁初”这个名字。他在传唱桂歌的过程中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无论是从常理还是从史实来看,关于桂歌创作的结论是:桂歌诞生在柴山保地区,并由此传唱开来;桂歌产生的时间是桂花飘香的季节,即1929年8月光山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之时;桂歌的原创者或是参加过实际革命工作的革命者,或是对苏维埃政权下工农大众翻身做主人的新生活有过切身体验的人,王霁初至多是桂歌的演唱者。

来自:新县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红色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