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邹文
3月31日,由徐昂执导,冯小刚、陈冲、白举纲等主演,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的经典电影《忠犬八公》在全国上映。从2018年开始着手创作中国版《忠犬八公》至今,历时近六年,如今电影终于与观众们见面。截至目前,中国版《忠犬八公》累计票房破亿,内地总票房有望破3亿元。
一、忠犬形象是哲理性思维的表达
学者哈拉维提出:“伴侣物种概念,意在批判物种的孤立性和纯粹性观念,强调生命的混杂性和模糊性,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性关系。”伴侣物种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说明人与动物的非孤立性,动物不只作为客体存在。《忠犬八公》改编自经典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讲述的是感人至深的“人犬情未了”的故事,蜷缩在车底的流浪小狗遇到了心软善良的好心人陈敬修(冯小刚饰),从此小狗八筒有了家,与陈敬修亲密相伴。然而,有一天,陈敬修像往常一样离开家,却再也没有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中国版《忠犬八公》的改编是优于预期的。“八公”到“八筒”的谐音改换很妙,深得地方文化精髓也不失憨态可爱。一部宠物电影,该给予的萌趣、治愈和感动都满足的情况下,还借由狗子的一生串起一个典型中国式家庭的聚散离合和城市的发展变迁。
《忠犬八公》虽然是个动物电影,但也是与人类的感情深度相关。从故事和情感等多个角度进行拆解和重构,以本土化的理解去替换、合理化一些场景或细节是这部电影最为成功的一大看点。狗是人类的好朋友,他们不仅温暖还最长情,将陪伴作为一生的使命,相较于人性的复杂,人与狗之间的忠诚与信任更让人感动。事实证明,《忠犬八公》确实很好哭,即便大部分时间导演已经避免过于煽情,即使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狗不了情早就已经被剧透得底儿掉,即使大多数的戏俗套到开场就知道这场戏要演什么,还是会被狗狗的一个眼神,人物的一声叹息,戳得眼泪止不住地流。
在中国版中,主角由秋田犬改为中华田园犬,八公的名字改为麻将里的“八筒”。从形象上,中国版与日版、美版做出了明显区隔,这是本土化的第一步。与此同时,将故事妥帖地安置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主创延续了原作的精神内核。这不只是一个关于人与狗未了情的故事,它所推崇的是一种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对亲人和友人始终如一的品格,彼此永不相忘的深厚感情。隔着银幕都能闻到椒麻香气的各种做饭镜头和麻将桌上的炮火连天勾连着城市生活的烟火气,家人之间磕磕碰碰的固执,也消融于一蔬一饭不经意关怀的细节中。在人和狗的相处中,父亲外冷内热臭脾气的固执,母亲刀子嘴豆腐心的温柔,儿子孤注一掷的倔强都逐渐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家庭的画像。陈教授与家里人、与狗狗的相处日常被娓娓道来,各种生活的小摩擦中,八筒一个撒娇卖萌的表情,就感觉眼前画面泛出暖黄色的温柔直教人原地融化。
二、忠犬形象通过叙事意象来表征
中国版《忠犬八公》将故事发生的时代和地点设定为世纪之交的重庆。山城、索道、处暑、麻将、凉虾、折耳根、青石板路,这些独属于这座城市的细节构成了具有烟火气的生活图景,方言的运用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元素,也让整个故事呈现出温馨的质地。故事背后有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即三峡工程,涉及库区百万居民的迁徙。影片所展现的城市变迁也是过去30年中,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缩影,拆迁与建造,周遭的环境急速变化,童年记忆中的家园不再,给人带来强烈的时移世易的感受。重庆是一座被江水隔开的城市,人们在江的两岸定居和工作,“分离”成为一种日常,也与影片的主题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