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一些网友的言论中,“流汗黄豆”俨然已经成为了阴阳怪气他人的“大*器”,让人回复也不是,不回复也不是。
的确,正如同“瓶子君152”在微博中说的那段话一般,“现在太多带着这个emoji的话的内容普遍都不是想好好交流的”。当你抛出一个严肃的观点时,一个“流汗黄豆”的出现,总会让人产生一种“自己被当猴耍”的错觉。结合最近一直很火的“小丑”梗,分分钟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小丑在表演,可谓是“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
像“流汗黄豆”这种表情本身的含义被曲解,甚至被打上“贬义”标签的现象,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这种现象并非只有“流汗黄豆”这一个例,而是曾多次在其他类似表情上有所体现——比如,现在看到仍令许多网友觉得不适的“微笑”;以及,被赋予各种含义,至今依旧是表情界传奇的“滑稽”。
谈到“微笑”,应该是最早一批令网友出现生理不适,甚至PTSD的表情。由于“微笑”属于微信中自带的默认表情,在国内有着很高的传播度,并且格外受到长辈一代的喜爱。在长辈眼中,“微笑”这个表情,可能就只是意味着这个表情的本意——表示开心。但在多多少少与亚文化有所接触的年轻一辈中,“微笑”这个词的含义却并不友好。
“我反对你的说法,但仍然要保持礼貌”,成了“微笑”表情的潜在含义。这使得“微笑”从单纯地表示开心,转变为嘲讽,不屑地“集合体”。如果非长辈级别的人,给现在的年轻人发一个“微笑”表情,那么他大概率会认为你在嘲讽他。
这种说法也并非全是揣测。在中国青年报于2019年发布的一篇有关网络表情的报告中,对于“微笑”,有37.1%的受访者觉得这个表情是在表达恶意——不仅是嘲讽和不屑,还有一种爱答不理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