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气是什么意思,橘子在爱情中的寓意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6-06 07:41:12

中药配伍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是研究的药与药之间,主要是两味药之间互相组合在一起以后会出现怎么样的一些情况,它的毒性或者功效方面,相互有什么影响。比如在电视剧《老中医》一开篇,主人公翁泉海就惹上了人命官司,重病的患者秦仲山因服用了两服不同医生开出的汤药而身亡,其中一服是翁泉海所开出的安慰方,另一服则是由吴雪初和赵闽堂所开出的“猛烈之剂”,应了中药的“十八反”,两服药方相克,导致患者身亡。

这里说的十八反就是是中医里的配伍禁忌,如果将不能合用的药配在一起,其后果会产生各种副作用。《老中医》中还有一个治疗案例,同一个患者,赵闵堂和翁泉海开的药方相差无几,都是根据同一个古方开的,只有一味药不同,赵闵堂用川芎,温泉还增加了川牛膝,这两种药都有活气血的作用,但加上川牛膝之后效果更佳,把患者的病治好了。有时候药方的差别就在一点点上,疗效可能就不一样,这也是因为中药配伍的关系。

配伍的“伍”,是部队,队伍的意思。配伍就是讲用中药要像排兵布阵,组成一支军队。如果要给中药配伍一个严格的定义,可以这么讲: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应用,称作中药的配伍。在有的《中药学》教材中,在配伍的定义中,还加入了“根据临床的需要”等文字,这是典型的画蛇添足,那是方剂的配伍,中药学的配伍也要讨论临床不需要的相恶和相反。

桔气是什么意思,橘子在爱情中的寓意(1)

配伍的目的

中药在临床应用中很少单味药使用,往往是复方配伍使用。原因是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配伍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增效、减毒、全面适应证情。

1、增效

单味药使用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当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单味药用量来增加药物的作用,但是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加用量,这样很容易产生毒副反应。特别是中药里所谓无毒的药,用得很放心,任意加大用量,最后就出现了中毒反应。有人对近50年来中药中毒的文章做了统计,其中70%的中毒临床报告,所用的药物是大家所谓没有毒的药,就是因为用了大剂量而出现中毒反应。而从古至今都写明了有毒的药,一般人都非常审慎,绝大多数没有用够量,反而不容易出现中毒反应。

在临床上把功效相同或相近的药物组合在一起,作用就会明显增强,而且可以避免因为用量过大而产生毒副反应。譬如麻黄可以发汗解表,桂枝也能发汗解表,如果单独用这两味药中的一味来治疗风寒感冒,用量加大后,都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果这两个药组合在一起,发散风寒的作用明显增强,同时避免了这两味药因为剂量偏大而可能会导致的不良反应。

2、减毒

中药当中有一部分药安全性不是很高,在常用的有效量的情况下,都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通过配伍,利用另外一个药来制约这个要的毒副反应,在相同用量的情况下可以使毒副反应变得很轻微,甚至不产生毒副反应,这就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比如附子有毒,我们用干姜一起配伍,附子的毒性在煎煮的过程当中就有所降低。我们也知道麻黄可以用于肺热喘咳有汗的,但对于这种情况麻黄温散发汗的作用可能就成为一种副作用,这个时候如果配伍石膏,就会降低这种副作用。所以说通过配伍就降低了毒副作用,一个是毒性作用,一个是副作用,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

3、全面适应证情

单味药的功效虽然多,最多也就三五种功效。人体证候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往往是十分复杂的,单味药不能全面切中证型,所以要通过配伍来解决。比如麻黄有很好的平喘作用,但是它没有祛痰作用,感冒后很多患者咳嗽气喘都是因为痰引起的,痰浊停滞在肺窍,影响了肺气的宣降,所以肺气上逆。这个时候单纯止咳平喘,效果非常有限,应同时祛痰,所以定喘汤这样的方剂里既用麻黄还用半夏这样的祛痰药。

配伍关系(中药的七情)

学习中药的配伍,首先需要了解中药的七情。大家在学习病因病机时,有一个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哀死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需要明确的是,这与中药的七情是没有关系的。

中药的七情,是指中药的配伍一共是七种情况。药物七情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从七个方面总结了用药规律。《神农本草经》作为奠定配伍理论基础的本草著作,将各种中药的配伍关系归纳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

桔气是什么意思,橘子在爱情中的寓意(2)

1、单行

一般认为单行就是用单味药来治病。比如独参汤只用人参,用于治疗元气虚脱,或者其他的气虚证;独桔汤只用桔梗,治疗咽喉疼痛;又如病情比较轻,病机比较单一,临床表现不复杂的风邪上犯引起的头痛,尤其是前额头痛,就用一味白芷来祛风止痛,叫都梁丸;轻微的肺热咳嗽,单独使用黄芩一味药来清泻肺热,叫清金散。

李时珍对单行租了一个解释:“单行者,单方不用辅”,就是用一味药来治疗不必配伍。因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直到现在还沿用李时珍的观点。

“单行”是《神农本草经》提出来的,但是《神农本草经》的本意,单行不是单味药治病。《神农本草经》在序例里面说,“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合和”就是配伍关系。另外,与《神农本草经》成书年代相同的《汉书》里面可以找到例证,证明单行是独行其事。《汉书》记载汉武帝“分遣使者,微服单行”。在同一时间用的单行含义应该是一样的。皇帝既然是分别派遣,那肯定不只派一个人,而是派了两或是更多的人分别到各个地方去微服单行。所谓的微服单行,他们只跟皇帝反映情况,这些使者之间互相都不知道完成的是同一个任务。那这种配伍应该怎样理解?就是两个药在组成的方剂里面,互相不干扰,作用既不增强也不减弱,毒副反应既不增强也不减弱——各自发挥自己本来的治疗功效。这样理解,应该是符合《神农本草经》本意的。

2、相须

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相同的药物经过配合使用,可以互相促进加强效果。李时珍讲:“相须者,同类不可离。”

判断一个药对是不是相须,最主药的应该在不可离。为什么不可离呢?两者一起应用作用明显增强,也可能产生了一种新的是单味药物所没有的一种功效,是用其他的药物都不能取代的。比如麻黄汤里面的麻黄、桂枝,银翘散里面的金银花和连翘,桑菊饮中的桑叶和菊花,大承气汤当中的大黄和芒硝等等。

作用明显增强怎么体现呢?比如说有人作过药理实验,全蝎和蜈蚣,这两个都是息风止痉药,都有抗惊厥的作用,它们的作用效果以抗惊厥作为一个药理指标。这两个药各用0.5克的时候,组合在一起,它的抗惊厥的作用相当强。如果说单独用1克蜈蚣有一点微弱的抗惊厥作用,用1克全蝎甚至于没有发现明显的抗惊厥作用,而这两个药如果它们单用只用一半(0.5g)也没有这种作用,它就是在等量的时候配伍作用最强。所以这个就不是简单的两个药相加,就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所以它不可离。

桂枝汤里面桂枝和白芍配伍在一起能够调和营卫,这就是配伍产生了一种新的功效。桂枝配其他的药,或者白芍配其他的解表药都不能达到调和营卫的效果,就只有这两味药它们互相需要,这也是相须。

3、相使

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中药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中药为主,另一种中药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这种关系称为相使。李时珍对相使的解释是“我之佐使也”。

和相须不同的是这个配伍关系有明显的主次关系,比如治疗气虚水肿用黄芪配伍茯苓。黄芪是一个补气的药,补气作用很强,又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它为最主要的药物,加一点茯苓,茯苓也可以利尿,能够增强黄芪的治疗作用。所以黄芪和茯苓的配伍之间属于相使的。再比如说麻黄汤治疗风寒感冒兼有咳喘,里面的杏仁就是麻黄的使药。麻黄针对风寒外感,对病因病机有很强的针对性,同时又有止咳平喘的作用。杏仁呢,仅仅是在止咳平喘方面与麻黄有一点相似性。以麻黄为主的同时治疗风寒的喘咳,起一个辅助的作用。再如成方中真武汤、附子汤均用茯苓为附子之使。

相须和相使相同的地方是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作用,增强疗效。不同的一个是主辅关系是不是非常明显;另外这个增效是不是一定不可离。相使的药往往可以用其他的来代替,而相须的一般是很难代替的。

4、相畏、相*

相畏、相*是同一个药对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对它进行总结。

一种药物能受到另一种药物的克制,因而减低或消除其烈性的,叫做相畏(有毒畏无毒)。这个主要是针对有毒的药,它的毒性(也指副作用)能够被对方消除或者减轻的这种配伍关系。李时珍也有解释:“受彼之制也”。

比如半夏和天南星生用的时候,有明显毒副作用,对口腔的刺激也较大。生姜可以降低它们的这种毒副作用。这种情况,有毒的药对于解毒的药而言,就称为相畏,叫做生半夏畏生姜,或者生天南星畏生姜。

那么反过来讲,是相*了。一味药物能够降低或消除另外一个药物的毒性或者副作用,这个就叫做相*(无毒*有毒)。李时珍说相*者“制彼之毒也”。

从刚才的药对来说呢,生姜能*半夏毒,或者生姜能*生的天南星的毒,它是同一个药对。

5、相恶

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叫做相恶。恶是不喜欢的意思。李时珍说:“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它和相须、相使刚刚相反。相须、相使是增强作用,提高疗效。相恶是配伍以后使疗效减弱了。

(1)药性相反。比如黄芩和生姜,黄芩可以清肺热,也可以清胃热。生姜呢,它可以温肺,也可以温胃。把这两个药物配伍在一起治疗肺热证,胃热证,或者肺寒证,胃寒证,它们的疗效都要受到影响。这就是黄芩恶生姜。

(2)作用趋向相反。比如发汗药与止汗药,泻下药和止泻药,利尿药和缩尿药,止呕药与涌吐药,这些基本作用完全相反的,配伍在一起,可能会出现相恶。像牡蛎恶麻黄,牡蛎固表止汗,麻黄发汗。止泻的赤石脂和大黄,赤石脂恶大黄,一个止泻,一个泻下。

(3)祛邪的药和扶正的药一起使用,扶正的补虚药作用可能会受到祛邪药的影响而降低,也能发生相恶。比如人参恶莱菔子。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像“人参恶莱菔子”这样的说法,出自清代陈士铎的《本草新编》,这在中药中医界影响非常深远,一般书上多以此作为相恶的一个例子。《本草新编》中,陈士铎在人参下面说“人参恶莱菔子”。但在莱藤子后面,又说“莱菔子得人参,其功更神”。有的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作者头脑不清醒,怎么人参下面说这两个药不能同用,而在莱菔子下面又主张这两个药一起使用?实际上陈士铎非常清醒。人参是补气药,尤其是治疗元气虚脱,又没有饮食积滞尤为适用。但莱菔子是耗气的,如果同时用了莱菔子,就会加重气虚,而且也会降低人参的补气作用,达不到急救的效果,所以强调人参恶莱菔子。如果是脾气虚弱,又有饮食积滞,这时候单纯用人参,饮食得不到消化,停滞在胃脘,还会产生危害;单独用莱菔子,会进一步耗气,更要影响脾胃的功能。在这个时候,人参和莱菔子配伍,人参补虚而不碍邪,不影响饮食的消化;莱菔子消食,于正气不伤,于脾胃不伤,这时莱菔子的不足之处就被人参弥补了。所以莱菔子作为消食药,用于饮食积滞,且牌气亏虚的患者,自然是得人参其功更神了。这时或许对人参有一定影响,但对证候是有利的,所以说关键要看用于什么证候。

同样的配伍,是不是相恶,是由所治的证候来判断,当需要这种功效的时候就是相恶;当不需要时又是一种什么配伍关系?譬如莱菔子和人参配伍用于牌胃虚弱的饮食积滞,这时又变成了相畏的配伍关系。降低的是不良反应,降低莱菔子的耗气作用,有利于脾胃气虚的治疗。两味药没有变,但是应用的证候变了,配伍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就从相恶变成了相畏。

所以,中药配伍是复杂的,是相对的,不能把它绝对化。书上说人参恶莱菔子,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其实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

又如我们刚辞举过的例子,说黄芩是恶生姜、干姜的。因为干姜、生姜是温热性的药,黄芩是寒性的,温热药和寒性药,当然可能互相影响,甚至于两败俱伤,两者间可能存在相恶的配伍关系。但是对于寒热错杂,既需要温里散寒,又需要清里热的时候,尤其是寒热的部位不同时,譬如说热在肺,寒在脾,用黄芩清肺热,用生姜、干姜来温脾胃,这时可能就不会相恶。张仲景的几个泻心汤中,黄芩和姜同用为什么不相恶?因为不是寒热错杂,就是寒热的部位不一样,二者的归经不同,所以不至于相恶,故不能把某药恶某药认为是所有的情况都不能配伍。

6、相反

合用后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包括本身原来没有毒性的,或者没有副作用的,配伍以后产生了,另一种情况是本身原来有一些毒性,但是配伍后更加明显了,所以它是新产生或者增强这个毒副反应。李时珍说“两不相和也”。

在中药的配伍禁忌中,强调十八反,在处方时一定是要避免的。十八反有三个组,第一组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第二组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第三组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每一组前面的一味药,分别和后面的药物存在相反的配伍关系。

这三组药当中,最重要的是前面两组。因为甘草是很常用的一个解毒药,很多有毒的药物和甘草同用,毒性都会降低,但是和甘遂、大戟、莞花同用,不但不能降低反而要增强毒性,所以尤其要注意。第二组后面的瓜蒌、贝母、半夏很常用,乌头也比较常用,也要注意。第三组药中,藜芦毒性很大,不会用它来内服,虽然后面的药比较常用,但是因为藜芦内服的可能性并不存在了,所以处方不会失误。

在初学的时候记忆十八反,前人编成了歌诀可供参考。

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中药的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增效,减效,增毒,减毒。

(1)相须、相使:增效,协同。协同作用,提高药效,是临床常用的配伍方法。

(2)相畏、相*:减毒。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

(3)相恶:减效。中药拮抗作用,抵消或减弱其中一种中药的功效。为配伍用药的禁忌。

(4)相反:增毒。中药相互作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为配伍用药的禁忌。

总之我们的配伍的原则是要充分利用增效的;有毒副反应的时候要考虑这个相畏相*,来降低毒副反应;避免使用相恶、相反的配伍关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