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家的凹间
室町时代末以来,在堺、京都、奈良等地也开始流行茶汤,这时茶席的样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举行茶会的房间被称为“茶客间”、“客间”,为“茶汤客间”之略。相对“大房间”要小,故亦称 “小客间”。
这些茶席的特点是都必须设有凹间。而一般住宅附有凹间则是江户时代以后的事,不说台板而称地板也是因为凹间的形式从台板向草席转变的缘故。
初期茶席凹间的墙面与大房间一样,是用土或纸装饰(贴附)的。凹间的宽度比大房间要窄,茶席不设凸窗、高低搁板架,而凹间就成为唯一装饰的地方。
因为挂挂轴的地方仅限于狭小的凹间,通常只挂一幅挂轴。因此,挂轴对整个茶席氛围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后不久,茶席凹间的墙壁又变成了土墙,墙中掺和了水田中的泥巴、沙子和古钉的铁锈,这种所谓的沙壁开始受人们的推崇,于是就产生了简朴的凹间。
设有凹间的茶席
位于京都山崎的待庵是座小型茶席,由二帖榻榻米房间和一帖次间组成。屋中只有一根圆木柱,十分简陋,但却为日本国宝。不过从国家范围看待庵确实是座珍贵的建筑物,久负盛名。
这是因为待庵是在千利休(1522~1591年)的指导下建造的现存唯一的遗构,它建于天正十年(1582年)。利休去世后进行了拆除性保存,在江户初期得以在现地重建,到江户中期还进行了部分改建。
在江户中期的茶书《茶谱》中,不仅详细记下了著名茶席的建筑尺寸等,还根据著者自身的见解记录了茶人的事迹和心得。对于当时被称为“妙喜庵围”的待庵,也绘有详细的“妙喜庵之图”的简图,并附有如下文字:
右图为妙喜庵寺,位于山州山崎宝积寺下,据称利休特别中意此地,建造了茶客间。自古以来,茶人好来这里观赏。为之预先绘图备案。
简图对待庵各部分的尺寸和材料一一调查并记录在案。因此,当时的面貌得以基本保持至今。
待庵正如妙喜庵围之名称所示,是附属于妙喜庵寺的书斋建筑。在茶席建筑中,这种自正屋挑檐下连披的形式称之围,多有别于独立茶席的数寄屋。
待庵是座一坪半大小的茶席,建立在由妙喜庵书斋房檐向南突出的深深的挑檐之下,西、南、东三面被墙围起,窗户为连子窗和下地窗。
所谓连子窗,即在外墙打上竹片的窗子;下地窗则为涂抹墙壁时露出墙胎形式的窗子。
墙为土墙,土中混有沙子和麻刀。可以想像初建之时很是有几分粗糙之感,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墙面大多已经脱落,早就今非昔比了。
土墙的待庵
茶席的内部同外墙,也都为土墙,做工完全一样。窗户露出墙胎,窗框涂抹成圆状。不少人会疑惑地想作为招待客人的房间,为何要选择这样的结构?出入口也是如此,待庵的出入口不但小,而且还开在茶席的右角落里。
当时的住宅和茶席,通常客人的出入口都设在房子的中央。如堂宇和塔所示,基于的是人们对建筑物的基本概念。以中轴线或点为主左右对称之美是人类普遍的美意识。因为左右对称具有稳定感、亲近感,满足了人们的平衡感。
待庵的出入口开在角落里,采用的是窝身膝行进入的形式。混有沙子粗糙的土墙,露出墙胎的窗子以及从角落里出入的客人进出口,这些茶席的构成要素传都始于利休,并对以后的茶席和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图书介绍:
https://baike.baidu.com/item/茶道的美学/12270120
(本文节选自笹川日中友好基金“阅读日本书系”之《茶道的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社。文中图片均来自维基百科,转载请留言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