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林看着那架支离破碎的钢琴,不禁黯然神伤。这曾是无数人音乐理想的载体,历经艰辛,他终于下定决心,就算是用钢铁造一架钢琴,也要让女儿实现梦想。
只要还有一线希望,他就绝不会放弃。从小怀揣着音乐梦想的陈桂林,决定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架属于工人阶级的“钢之琴”。
陈桂林起初认为造琴是他独自一人的伟业,然而老乡王抗美在得知他的愿望后,热情地表示想加入。作为陈桂林的多年好友,王抗美自然十分熟悉他的Music梦想,两人在无形中感受到了当年在工厂里那种无价的精神力量。
从此,两人像多年前在工厂里一样,互相扶持,肩并肩,共同追逐梦想。很快,他们召集了快手、二姐夫等旧同事,一起组建了一个造琴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都拥有过硬的技术,充满了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
尽管命运无情地淘汰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但是他们对劳动的执着和专注从未改变。
当年并肩作战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重现。虽然以前我们是为了国家建设而奋斗,现在我们是为了一个音乐梦想而携手共进。
但是,无论何时,集体的力量都让我们备受鼓舞,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很快,这群人就开始用废弃的工厂资源制造一架"钢的琴"。陈桂林负责绘制设计图,快手则运用自己熟练的焊接技术将钢筋一根根焊接在一起。
废旧的钢筋、铁皮等都被收集利用,火红的钢渣汩汩流淌进已经准备就绪的巨型模具。
每个人的动作都娴熟而高效,就如同多年前在熔炉车间那样游刃有余。工厂往日的熟悉氛围让大家心头一阵阵暖意涌现,那种归属感如此温馨、亲切,手里的活计也变得格外顺畅有力。
在这期间,工人之间被遗失已久的快乐重新出现。他们不再是社会边缘化的底层人,相反,他们在这场“复兴运动”中找回了生命的闪光点和存在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