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就是民族的传奇,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就是史诗的根源。史诗巨片《开国大典》,在我国电影史上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老一辈观众在谈及此片时,也只有《大决战》三部曲才可相提并论。有诗为证:
东方欲晓夜将阑,历史风云现眼前。
双簧戏尽京城外,千里堤溃大江边。
铁军南征追穷寇,贤达北聚写新篇。
一叶扁舟漂去远,遥望礼花飞满天。
一、剧本被拒早在1987年,总政话剧团的一部话剧《决战淮海》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映,人民日报将其誉为“一部电激雷鸣的史剧”。这部话剧在一年多的时间中连续演出70多场,几乎场场爆满。
这部话剧的编剧刘星在家中翻阅台历时想到:再过一年就是国庆40周年了何不再写一部话剧《开国大典》?带着这个想法,他约到了张笑天、张天民等一众编剧好友。
三杯酒下肚,文人的豪气一下子就涌上来了。张天民说:老刘的想法是好的,主题是大的,格局却是小的。众人好奇,张天民说:话剧影响面太小,要搞就要搞大手笔,只有拍成电影才符合《开国大典》的气质。席间,大家还聊到西安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都有拍摄主旋律电影的打算。
说干就干,刘星大笔杆子出身,很快就把《开国大典》的剧本写了出来。接着,他就带着剧本初稿来到了西影厂。没想到,恰逢厂长吴天明出差,刘星在宾馆等了整整7天才见到了一个副厂长。
令人没想到的是,副厂长直接把剧本甩了回去:“这种东西现在还有人看吗?”彼时,西影厂正处于转型时期,特别是厂长吴天明上任后拍摄的《人生》、《孩子王》、《老井》不是获百花奖就是拿国际大奖。何况西影厂此时正在热火朝天地拍摄《黄河大侠》、《红高粱》两部电影,确实也分身乏术。
多年后,西安电影制片厂厂长吴天明谈及此事,肠子都快悔青了。
素来以拍战争主旋律电影为主的八一电影,此刻正集中全厂之力,打算筹备拍摄更大规模的《大决战》三部曲,同样无暇他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