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个月的紧急筹备,11月11日《开国大典》在中南海正式开始拍摄。
在拍摄时导演要求,镜头的语言既是“现实主义”的,又要是“浪漫主义”的。在拍摄“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场戏时,不仅启用了纪录片中的战士运大炮上船的真实历史镜头,还重现了当年“大江截流”的经典场景。
摄制组长江边上安置了几十条当年的风帆船,在长江对岸搭建了一个规模很大的江防阵地,一比一还原了碉堡、坑道,特别增加了一组百万大军强渡长江的特技镜头。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李前宽夫妇带着四台摄像机,亲自指挥调度,将“长江截流”的动人场面,历史性地印在胶片上。
即使时隔多年,我们大荧幕上看到我军摧枯拉朽、势不可挡、抢夺长江天险的英勇气势,依然会感到激动、震撼。
据统计,《开国大典》拍摄期间,共有130位职业演员,一个师的兵力,以及15万人次的群众演员参与拍摄。
这种“真实”与“假定”结合,
“纪实”与“表演”重合,
当年”与“当代”的碰撞,
反而激荡出一出特别的“化学反应”,赋予了影片厚重的历史感与故事的新鲜感。
《开国大典》,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淮海战役胜利到开国大典期间的一系列故事。其中囊括了北平和平解放、蒋介石下野、国共北平和谈、渡江战役、南京和上海解放、*与毛岸英深夜长谈,蒋介石与蒋经国对话等多个内容。
即便是多年后的《建国大业》,也遵循了这个故事的基本框架。
至今,人们还念念不忘电影《开国大典》的最后一组镜头:导演用实景镜头拍摄了天安门城楼一隅,当*慷慨激昂地喊出“人民万岁”时,礼花随之竞相燃放,与此同时,画面中播放着士兵们英勇奋战与光荣牺牲的影像,全力将观众带进当时万众欢腾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