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郭敬明为什么会从这些专业导演中脱颖而出?成功执导了多部大制作电影呢?究其核心原因,就是郭敬明本人的偶像效应。郭敬明虽然在影片创作中担任的角色是导演,但是他本人因为是一名文艺偶像,所以本身就有一定的票房号召力。在票房为王的商业片时代,内地的电影行业无所不用其极。特别是近些年的跨界导演,有的是相声演员,有的是电影明星,也有郭敬明、韩寒这样的作家。
这些人担任导演,虽然大部分票房还不错,但是电影的完成程度并不高。这主要是专业程度限制的,毕竟导演是一份工作,如果自身没有这个岗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那么一定无法对电影创作做出应该的有的贡献。但是导演又是电影的灵魂,所以我们看到很多明星跨界导演的作品,虽然幕后特别强大,都是金牌团队,演员也各个都是顶级演员,甚至剧本故事也都不含糊,但是创作出的作品却明显欠缺火候。
虽然电影最后的口碑成绩不好,但是这些新晋导演们却着实过了一把电影的瘾。更让电影专业人士苦恼的地方在于,电影圈的资源还都向着这些跨界导演倾斜。如郭敬明执导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是大制作,画面华丽,演员也都是娱乐圈的顶流明星。殊不知很多专业的电影人,等待多少年也未必有郭敬明这样的资源。郭敬明对电影资源的分流,却没有产出代表当今影坛水平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一种行业矛盾。
再回到电影的品质上分析,如果一个专业的电影人连续执导了如郭敬明这样豆瓣4到5分的电影,他们不仅会被骂得很惨,而且甚至会失去下一次执导电影的机会。虽然商业电影非常的开放,允许多元化的存在,但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都有一个度。要不然这个行业就无法健康地发展,这是整个国内影坛要面临的问题。而郭敬明现象,就是这个问题的代表。
所以《晴雅集》的下映,很有可能是郭敬明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这次之后,郭敬明是否会再回到电影圈发展,就要看郭敬明对电影行业的态度转变了。如果他还是如此商业化的运作,完全不顾及电影本身的质量,自身再不做一定的提高,那么郭敬明几乎会被电影行业绝缘。毕竟这次《晴雅集》的案例,给了很多电影同行一个警醒,虽然电影本身还完成得不错,算是郭敬明导演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但是就因为这个不可控的风险,电影下映了。
商业电影是非常功利的,一部作品的好坏口碑还在其次,票房的收入是关键。这个理论看似没有错误,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口碑出现了问题,而足够影响一部影片的合规性,这就引起投资人的关注了。而且这次事情本身的影响就像是一个拉响的警钟,警钟之后,郭敬明很难再找到合适的电影投资人愿意冒险了。
而郭敬明自己如果对电影是一种情怀,那么他还有可能回到电影行业,毕竟人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以他现在的影响力,如果没有了超级大的项目,他为何还要回到电影这个行业继续发展呢?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不是有点太小孩子气了,这也不符合郭敬明年逾四十的年龄啊?
由此可见《晴雅集》很有可能是郭敬明最优秀的一部电影,而郭敬明作为导演的成绩很有可能会定格在5.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