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节气的色彩
乍暖乍寒,四季变化,人们将这种对气候冷热的感知用颜色表达出来。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苏轼的这首词,形容的就是初夏的美好景致。“绿槐”、“碧纱”,两种颜色的交叠,将人们带进那个白昼渐长,天气明媚而透着微凉的时节。
万物在四季中生长、变化,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各有颜色。
春季,不论是“立春”时的新芽懵懂,还是“谷雨”时的柳絮飞扬,或许都比不上“清明”最有色彩感。
古时的《农桑通决》里记载到:
“清明时节,桐始华,
田鼠化鴽(rú),虹始见。”
说的就是在这个节气里,白桐花会悄然盛开,新生的鸟儿已经学会飞翔,开始成群结队飞向天空,彩虹在春雨和阳光的配合之下,渐渐显露出她曼妙的身影。
在这个节气里,中国人都会在“清明节”怀念逝去的亲人,祭奠祖先,也正是在这个令人伤怀的季节,春回大地,以它最美好的色彩抚慰人间。
夏季,比起春天的“乱花渐欲迷人眼”,它的色彩似乎有些单调。统一的绿色基调,是植物们一年中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
沐浴着充分的阳光和雨水,它们长得更加郁郁葱葱,于是,古人便描绘出“小满”里的第一候——“苦菜秀”,这时候摘的野菜,根茎水灵,叶片肥厚,或煲或炒或煮,都是美味。
进入夏末,大地存蓄了一整个季节的阳光,在“大暑”时节,才全部释放出来,因此,“大暑”顾名思义,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热浪滚滚而来,惹得人们心神不宁、昏昏欲睡,但却给自然带来了惊喜。
“腐草为萤”,便是夏天的一片碧绿中最亮眼的点缀。
由于那时的科学发展有限,古人将这种会发光的虫子视为腐败草木的重生,在二十四节气的自然观里,世间万物都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化腐朽为神奇”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万物生存所遵循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