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国传统色远不止这些。
“白露”时是“凝脂色”,是清晨露珠的晶莹剔透;“寒露”时是“翠涛色”,让人联想到雾气掩映中静默的松柏、还有“立冬”时的“绢纨色”和“姜黄色”,让人想起外婆家中经常燃着热气的小火炉……
人们从节气变换里感受色彩,又用色彩为节气赋予丰富的意义和感情。
02
节气中的气味
嗅觉,比起视觉的具象,似乎更多了几分感性。
环境中的气息微弱的变化,都会改变着人们的此刻的思绪与心情。
中国人最熟悉的东方嗅觉体验,源于二十四个节气中不同气味的变换。
春天的气味,是湿润的泥土香。
二月份是节气中的“雨水”时节。在这时,第一场春雨将会降临,当绵绵细雨播撒到快要干裂的土地上时,其貌不扬的泥土就会散发出一种芬芳。
夏天的气味,是瓜果飘香。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诗人杨万里在初夏午后,留下了他对夏日气味的巧思。
不仅是酸甜的梅子,还有冰镇的西瓜,嫩滑的荔枝,交叠在空气中的果香像是初夏的午睡一般具有诱惑力。
冬日的气味很淡很淡,有种不可名状的清冷。
在雪里你能闻到,在枯草里也能闻到,甚至在燃着的火炉子里也能闻到。它忽远忽近,无处遁形,仅只是冬的气味,就足以让人觉得感到身寒。
秋的气味,讲究一种反差。
记忆中的秋,眼前是萧瑟的,但鼻息之间却是甜美的。
“处暑”一过,夏天的余热渐渐消弭了它的力量。“白露”之后,“鸿雁来、玄鸟归”,万物慢慢地感受到秋天的寒意。
到了“秋分”,天气已经完全凉了下来,秋风吹散了云层,露出了又高又远的天空,到了夜晚,月亮愈发皎洁明亮。
“春花秋月”是一年中不可多得的良辰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