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祭月的习惯也延续至今,在古代,“秋分”这天要祭祀月亮神,祈求她保佑来年风调雨顺。
现在,祭祀的活动逐渐在民间演化为赏月、颂月,但依旧寄托着人们渴望美好生活的愿景。
“秋分”前后,便是“中秋节”。“月是中秋明”,中国人都知道,八月十五的月亮最明最圆。
吃月饼,是中秋节必备的节目。月饼的来历,最早可追溯到南宋,那时的月饼还只是一种小小的点心,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几乎传遍全国。
直到今天,中秋节吃月饼是中国人的约定俗成。凉爽的秋日,因为有了月饼,而多了几分酥香甜腻。
除了月饼的甜,还有一种甜味占据了秋天。
在每个人的脑海中,一定会有这么一个时刻:走在路上,突然闻到风中裹挟着桂花的香气,从这一刻起,人们就知道,秋天来了。
丹桂飘香,这个词语是秋天的专属。“秋分”时节,桂花簇拥着成团绽放。桂花的香味十分特殊,它既有花蜜的甜,但却显得清新空灵。
天气的凉爽,中和了桂花的甜蜜,最终形成了这股清幽的香。鼻子连着口和心,人们迫不及待地想把桂花的香味送入口中。
桂花糕也是秋天的专属,但接收这份“礼物”,需要人们对节气有着最快的反应速度。
“秋分”给许多地区带来降水和大风,人们要赶在桂花凋落之前完成采摘和晾晒,否则,桂花沾水,香气也会泯于雨中。
与时间赛跑,顺应节气,桂花糕才能顺利上桌。晾晒好的桂花与米粉混合,再放入屉子中蒸,米香与花香顺着热气弥漫到空中。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此刻,再美的诗句或许也无法描绘这种惬意。
嗅觉连着人们视觉、触觉和听觉,也制造着一种专属的回忆。这些记忆,见证着人们的文化参与,也影响着华夏民族代代延续的传统习俗。
03
节气中的声音
为了配合人们的劳作和万物生长,节气发出了不同的音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