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社会动乱,造成满汉两大民族文化的互相冲突与渗透。
面临明清鼎革之际的严峻局面,顺治励精图治,力求变革,却不断遭受保守势力的阻挠。
他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一位帝王,处于满汉交界处的少年天子,既锐意进取、具有雄心大志,又有自尊和自卑、刚愎自用和脆弱的双重性格。
这个少年天子个人对满蒙汉文化的交融充满期待和光明的憧憬。
他多年刻苦学经读史,想要有所作为,以英主明君流芳青史。
少年的雄心勃勃,使他祈求着天下一统而后大治的局面。
然而,他的每一步除旧革新都要受到阻碍,每走一步,都举步维艰。
满汉一体成为太过遥远的神话。
他追求的不过是自由与认可。
可他听进了太多假话,背负了太多要求,太少的人不愿意对他付出真心,太多的人对他小心翼翼。
很难想象这么多看奏折的深夜,他是如何置身于空荡荡的大殿,如何看天上的冷月,如何忍受肃*的气氛,如何和那么多虎视眈眈的人斗,如何面对还没统一的江山......
孤独,彻骨的孤独,无人能懂得孤独。
03作为清朝的开国皇帝,顺治是少有的仁慈君主,且他没有其他帝王那样的普遍性格。
如唐太宗,康熙般的明君,为国家,为民众,或者更像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名誉而披肝沥胆,甚至有时大义灭亲。
如秦始皇,成吉思汗般的枭雄,将天下视为一己私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又如周幽王,明熹宗般的昏聩之君,终日沉溺于美色或者其他与朝政无关之事,致使奸臣横行,宦官专政。
而顺治都不在这几类之中。
顺治年轻有为,整吏治,兴农业,为以后的康乾盛世打下了根基。
这点与历史上的明君相似,但顺治又很注重自己心灵的解脱。
身在皇宫,处万人之上,顺治却并不快活。
他虽然统治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却并不能给他带来多少成就感。
政治上,他想吸收汉族的优秀文化,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以仁孝治天下。
然而,在那些以铁骑踏平了中原的满人眼里,他这样做就是懦弱。
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会遭到他们强有力的反对,一切重要事宜还是太后孝庄说了算。
是的,他有着智慧和美貌并存的母亲,他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他有着善良的心,他有着种种乖张的行为。
如他的母亲一般,他有着许多说不清的谜。
哪怕是他的死,也没有人可以说得清。
一切随着黄天厚土埋进历史的长河,无法复阅。
天子就是天生为政治而生的那个人,政治本是很男性的词语。
他该是冷静、沉着、理性而决不儿女情长的,他该是以江山为重,权衡利弊,从而取舍的。
可这些他一概没有,他侠骨柔情,他相信因果报应,他从未纵马沙场,可他却时时怕着鲜血淋淋的轮回。
他为爱痴狂,并为此舍生忘死,故事演绎地刻骨铭心。
他仰慕汉文化的博大精深,重用汉臣,并为此而屡遭非议。
他的治国策略与刚入关内野气未尽的满清皇室大相径庭。
于是他不断抗争,因他是至尊之位,他有理由让自己任性。
可他又不断妥协,在“这个世界不符合我的理想”中消沉逃避。
回到后宫,还是太后做主,作为一个母亲,太后自然是疼爱儿子的。
只可惜,她似乎从来都没有读懂过自己的儿子,她为他选了皇后,一个他不愿意娶的女人。
于是,从骄奢善妒的皇后,到轻贱蠢笨的谨贵人,再到虚伪做作的佟妃,他找不到一个可以真心相对的人。
面对朝廷,他无能为力;回到后宫,他更是苦不堪言。
政治的不如意使他心力交瘁,情感的纠葛又给他带来无边的苦痛。
他在清初的政治矛盾和宫廷矛盾的漩涡之中苦苦挣扎,遍体鳞伤,最后仍然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终于成为了这种种争斗的牺牲品。
04作为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在世人的眼中,他大权在握,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谁能理解他的痛苦?
高高在上的天子,内心的荆棘坎坷无人知晓。
权利与金钱,多少世人疯狂地追逐,而有权有钱可以真正的快乐吗?
顺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世界上福报最大的人就是皇帝,呼风唤雨,掌天下之柄,为多少人称羡。
在这么多光环的包围之下,帝王却并不如人民想象般那样自由。
而顺治正是渴望这种自由,渴望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渴望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但这一切对他来讲,几乎都成了奢望。
邓超塑造的顺治皇帝——福临,是一个极其成功的艺术形象。
他的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散发着一种动人的魅力,在他的眼波流动的深处,闪烁着的是世人久违了的血性和善良。
他的确是一个俊朗的少年,他坚硬中的柔软、爽朗中的忧伤又无法不让人怜爱。
片头曲一开始,是年轻的福临愤懑而压抑地喊道:
我自己的事情,凭什么要跟别人商量!凭什么!
这句现在看来略显中二的话听上去有些可笑。
然而,福临却困在那漫长青春期里,耗尽半生同看得见看不见的桎梏反叛、妥协、妥协、反叛,终身都不曾摆脱,也终身未得到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