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电影文学剧本亦不存在任何戏曲味道,采用电影艺术手段:其一,1999年本运用较为成熟的电影手法,舍去1989年粤剧电影本《李香君》中那种表演之程式化,失去唱段的踪迹及脸谱化之化妆,并强化叙事冲突。
即便是1940年电影剧本《李香君》、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1989年粤剧电影本《李香君》及1991年五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还带有简短的唱段。其二,淡化诗化性而加强叙事性。
在剧情叙事方面上,1999年电影文学剧本《桃花扇底送南朝》更富于运用细节来凸显人物性格。如侯朝宗与李香君邂逅情节,男方有侯朝宗、杨龙友及柳敬亭,女方则有李香君、李贞丽、卞玉京及郑妥娘等人,这些人物出场为侯李一见钟情奠定基础,并显示李香君之性格。
1940年电影剧本《李香君》、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1989年粤剧电影本《李香君》及1991年五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其实还注重较为慢节奏叙事,注重于原著中所体现的兴亡之感。
而1999年电影文学剧本《桃花扇底送南朝》中兴亡之感已然淡化,从而缺乏悠然、诗意之韵味和深刻之内心刻画。
1940年电影剧本《李香君》、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及1991年五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在接受孔尚任《桃花扇》过程中保持戏曲元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戏曲舞台表演程式化及缓慢节奏逐渐消失。
与1989年粤剧本电影《李香君》相比,1940年电影剧本《李香君》、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及1991年五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注重强化叙事冲突。
在侯朝宗与李香君相遇一场戏中,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处理为侯朝宗向楼上投上扇子,李香君投下红豆。
这种处理方式更有韵味,更具有动感。虽然1963年本融入戏曲元素,并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从而成为西安制片厂乃至当时国内的精品电影,但其不似1989年本那样,保持较为缓慢的节奏。第二,采用诸多反衬手法。
除接受原著《桃花扇》外,1940年电影剧本《李香君》、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及1991年五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在表现手法上还接受欧阳予倩同名话剧本之反衬手法。
如明朝中权奸与复社之反衬,吴次尾、陈定生与侯朝宗之反衬,李香君与李贞丽、郑妥娘的
反衬,侯朝宗失节和李香君守节之反衬,及底层的说书人柳敬亭与唱曲的苏昆生反衬等,形成对称结构,更为加剧剧作矛盾冲突。
第三,1940年电影剧本《李香君》、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及1991年五集黄梅戏电视连续剧《桃花扇》中还保留戏曲之唱段。
如1963年电影剧本《桃花扇》保留昆曲音乐。导演兼编撰者梅阡则指出改编剧作之动机:“当时还决定了两件事,一是用昆曲的曲调配乐。因为昆腔中也有很多优美动听的曲调,在电影配乐中还很少见。
这不仅是为了弘扬昆曲,实际是着眼于别树一帜,使它独具特色。于是请了北昆的作曲家樊步义担任配乐。另一件事是邀请北昆的演员担任角色。因为他们深谙戏曲表演艺术,企图试验在电影中塑造古代人物时,把电影的表演与戏曲的表演做到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