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朝云图 》
苏轼还对鱼羹小有研究,自己写下很详细的做法:
以新鲜鲫鱼或鲤鱼活斫,冷水下,入盐,以菘菜心芼之。
扔入荤葱白数茎,不能搅动,俟半熟时,入生姜、萝卜汁及酒各少许,临熟,入橘皮线乃食之——橘皮线或即橘皮切丝。
此菜极似现在江浙菜中的奶汁鲫鱼汤,却是苏轼的拿手杰作。至元祐间,苏轼已在京师做了大官,他还邀集好友来品尝鱼羹,一显手段。
元丰四五年后,苏东坡虽然对于食道一样兴致勃勃,不过做菜的素材却已十分节约了。
如他做的东坡羹很有名,甚至有人求他传授做法,因此撰《东坡羹颂》。
东坡羹其实只是一式菜羹,不用鱼肉五味,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等杂煮而已,自谓 “有自然之甘 ”。
在苏轼的诗词中,家常便饭、蓼茸蒿笋,亦是人间的清欢。
或许只有经历大起大落,却又在苦难中走向超脱与豁达的苏轼,才会在这些事情上,表现出如此无穷的风趣。
苏轼行书《宝月帖》
八年心血力作,讲透苏轼的一生
东坡那支天生健笔,似乎随时都在不停地挥洒。
他的学问既渊博,兴趣又那么广泛,虽经长时期“元祐党禁”的摧毁,但著述甚丰。
作为横空出世的天才,东坡几乎无所不读,经传子史之外,不论佛经、道藏、小说、杂记,到手皆读。
苏轼的知识范围,无边无际,加以生活经验又那么丰富,见闻宽广,皆非常人所及。
从苏东坡青年时代,自蜀入汴开始,直至客死常州为止,四十余年,苏东坡不断写下的诗篇,传今者二千四百余首。
爱读苏诗者之众,从事批注苏诗的人,传有百家以上。
不论是当哭的长歌,还是欢愉的短唱,全是苏东坡性情深处倾泻出来的真情实感。
生命中自然流露的天真,在了解人物形象这一工作上,此是血肉材料的无上宝库。
因此,尽管我们对苏东坡的诗词十分熟悉,但如果了解苏东坡却需要在在一字一句之间,推敲诗中蕴含的真意,在诗词中触摸苏东坡内心的喜怒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