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智慧和玄机——“锁”
孟祥瑞
中国锁具文化从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国先民创造了装在木结构框架建筑上的木锁。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锁具,可称得是“世界第一锁”。这种木锁一直在民间传承,如明代的白木锁,就曾在浙江地域的建筑上使用。在如今昆明彝族山寨里也有类似的木锁。殷商虽然已进入青铜时代,但铜主要用来制作大型饮器、食器和祭器,尚未用来制锁。其发展期为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时期。继殷商青铜时代之后,春秋时期进入铁器时代,考古证明,在这一时期人们大量的是使用铁锁、铜锁,还有银锁、鎏金锁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西周的青铜锁、东汉的金属锁,唐代的虾尾银锁和宋代的方身锁等,都具有相当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汉代的铁制三簧锁,在我国前后沿用了1000多年。其繁荣期为明清时期,各种质材的锁具同步发展,以铜锁、铁锁居多,工艺更加精巧,在开锁难度和外形制造上有很大创新。如明代的三色铜锁、清代的白鹤锁、倒拉锁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和文字造型的锁具。每一把精美的古代铜锁都代表着一段过去的历史,都会锁住时间见证着历史的记忆。两开锁、三开锁、四开锁、密码锁、暗门锁、鱼型锁、龟型锁、狗型锁、白铜景泰蓝锁、雕花刻字锁等等,规格多样,造型奇特,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有的锁具结构复杂,设计巧妙,机关奇特,一般人很难打开。
普通的铜锁属挂锁类,多用于锁门、箱等。由于铜稳定性好,不易生锈,古锁大多为铜质,故称铜锁。关于铜锁,史料称:因其为横式锁具,民间也叫横开锁或枕头锁;铜锁由于清代光绪年间多产于绍兴,俗称绍锁;又因铜锁锁管中以又小又薄的两片簧片作为机关,以狭长的铜片作为钥匙,把铜匙轻轻探入锁孔,稍微用力一撑,“吧嗒”一声,锁开了,所以又叫撑簧锁。铜锁锁身正面一般呈凹字状,凹口处便是连着锁芯的锁柱,左端为锁柱的头部,右端有锁孔。端面是三角形与长方形的组合。端面上部呈三角形,下部呈斜方形。
据史料载,锁孔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的:古代的锁孔的形状大致为一、上、工、古、尚、吉、喜、寿等字,黎民百姓只能用一字孔锁;士大夫用士、吉字孔锁;寿诞喜庆用寿、喜字孔锁;将相帝王则另有区别。用锁是不得僭越等级制度的,否则视为违反王法。锁孔外形越单一,其内部结构就越简单,防盗功能也就越差。关于锁,《辞源》解释说:古谓之键,今谓之锁。《辞海》解释说:必须用钥匙方能开脱的封缄器。中国锁具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和历史文献记载,锁具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年历史。当人类社会由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步入初始的文明,社会财富出现了剩余和私有,锁便应运而生。锁早期为竹木结构,起源于门闩;金属锁最早出现在汉代,是簧片结构锁;明清时代是古锁的鼎盛时期,以铜质和铁质为主;历经清代、民国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本较低的低焊钩锁、叶片锁、弹子锁陆续进入我国市场,铜锁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锁的种类远远不止这些。铜锁工艺精致奥妙、文化内涵丰富,汇集了古老的东方人的智慧和玄机,仅锁管中那又小又薄的簧片,在古代匠人的手中便玩出了千种风情,万种神韵。至于新娘出嫁时在嫁妆箱上用的嫁妆锁、贺小儿生日用的长命百岁锁、民间在做寿时用的“福禄寿喜”锁等,更是妙思佳构,变幻无穷。这些锁上不仅有文字,而且镂刻有图画、故事,寓意深刻,其文化内涵远非现代锁具所能比拟。我国古代锁具不仅历史悠久,种类众多,制造精巧,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透过泛着沧桑的古锁,可以领略到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