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师父》是一部非常特别的武侠片,不管是从它的镜头语言还是表现形式来看,影片都显得非同寻常。他没有武侠片一贯的飞檐走壁,没有非黑即白的价值观,没有特效,甚至没有慢镜头,他给我们重现了一种“旧武侠”电影的感官,却又拍出了新意。
《师父》讲了一个南拳北上的故事。南方小拳种“咏春”传人陈识想要在天津开馆授徒,但受限于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陈识必须先隐姓埋名教出一个徒弟来替他踢馆。踢馆成功后,徒弟被赶出天津,师父留下开馆授徒。但随着剧情的演变,徒弟耿良辰意外被武行害死,于是一生受限于规矩的陈识愤而打破规矩,为徒弟报仇。
这部影片算是近些年来武侠片的巅峰之作。电影荣获了第2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最佳影片奖,男主廖凡也凭借此片获得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提名。
但在我看来,电影《师父》表面讲的是中国武术,其实里子里讲的却全是传统的中国规矩。懂规矩、用规矩、守规矩,再直到打破规矩,这部影片反覆扣紧了“规矩”的概念,显得深邃而有意境,人生自有规矩。
一、人活一世,首先要“懂规矩”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早就说过:凡事都有规矩。
于是身手不凡的陈识来到天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天津武行的头牌郑山傲,诚恳的询问对方在天津开馆有什么规矩?
规矩就两条,要么郑山傲同意陈识开馆授徒,但前提是陈识必须教真的;要么陈识先教个天津本地的徒弟出来,让徒弟打赢八家武馆,然后徒弟远走天津,师父留下开馆。
两个选择都很艰难,因为中国武术的传承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师父一生只教两个徒弟真本领,普通弟子难获真传,这叫“留一手”,避免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这也是中国武术败落的最大祸根,谁都知道这样不好,但这就是“规矩”。于是陈识选择了第二条路,他宁愿先浪费数年时间教个徒弟出来。
陈识是懂规矩的,即使他自信凭自己的功夫能打遍全天津的武行,但他知道自己也不能这样做。因为天津排外,就算他打倒了所有的武馆,后果不光是被全天津的武行排斥,甚至要被全天津的民众抵制,总之是肯定得不到认可。
而整部电影的悲剧在于陈识教出的徒弟耿良辰不懂规矩,或者说是不屑去懂规矩。
耿良辰踢馆成功后,按照规矩来说,输的武馆要在最大的酒楼宴请踢馆人,这样既能显得武馆大气,又能消弭双方的怨气。但年轻气傲的耿良辰不屑这规矩,把几大武馆师父叫到人声鼎沸的街头小巷子里喝茶汤,任由围观群众指指点点。
这也是最后那些武馆不肯放过耿良辰的重要原因,因为他不懂规矩。
这样看来,难道所有的规矩都是坏的吗?自然不是,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规矩有他存在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规矩不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都会慢慢产生。
费孝通教授曾用“共意权威”来形容规矩,在我们一般的生活领域,往往是“政不下县”,很多时候无非用法律来约束大家。于是我们实施的是礼法统治,用一种通行于乡土社会、熟人社会的规则来约束大家,这就是“规矩”。
很多规矩都是约定俗成的,并且有它存在的道理。正如天津街头打架不能亮铁器,这一规矩就是为了约束双方的底线。
电影中哪怕是那个权力最大的督军副官,在知道官员参加民间庆典时不能穿官服这一老规矩时,都会老老实实的换上一身便服,这就是“懂规矩”。
每个人都身不由己,想得到想要的东西,那么必须按照规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