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国维的一句话结尾吧:“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之。”
这就是《黑客帝国》教给我们的第一课。
02. 机器世界是“真实”的吗?
前文提到,Matrix世界是“虚假”的,但是“有作用的”。下一个问题来了,机器世界,是“真实”的吗?
01.
在第一部里,Murphys明确告诉Neo,你有两个选择:吃了红药丸,从沉睡中醒来,回到真实的机器世界;吃了蓝药丸,忘了这一切,继续沉睡在虚假的Matrix里。
问题是,从一个假的世界中醒来,是否意味着必然会回到真实世界?显然不是。我们许多人都体会过梦中梦的感觉。从梦中醒来,发现仍然在梦中。
再比如《盗梦空间》,梦可以有多层。影片的结尾处,小李子回到了他以为的“真实世界”,但陀螺一直转动着,导演故意将片子终结于此处,是为了让我们去思考,陀螺会停下吗?这个从梦中醒来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同样的问题,在《黑客帝国》中也被抛了出来。在机器世界里,本来应该回归到凡人状态的Neo,用单手挡住了机器乌贼。
每次看到这里,都会非常困惑,Neo不是Matrix世界里的救世主吗,怎么可能用意念影响到机器世界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呢,这不唯物啊,不科学啊。
Neo本人也是一脸懵逼。他见到Oracle时,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怎么可能靠意念就消灭了四个电子乌贼?告诉我,我到底出了什么事?”
先知告诉他:"The power of the One extends beyond this world." (救世主的能力超出了这个Matrix世界的范围),他从这里一直回到了自己的发源地。
Neo问:“哪里?”
先知答:“The Source(源头代码),当你接触那些章鱼机器人的时候你就能感觉到。但你当时还没有准备好。你当时就应该死掉了,但很明显你对这个也没有准备好。”
这个对话说明,Matrix世界和机器世界是相连的,这是否在暗示,机器世界和Matrix一样,也是虚假的?
另一个场景,Neo在先知的指引下去到机器世界,一路上继续发挥了手撕乌贼的超能力。在面对机器大帝时,Neo警告说,如果不答应他的提议,过不了多久,机器世界中也将布满Smith的复制品,机器世界将和Matrix世界一起毁灭。
机器大帝同意了Neo的建议,显然是认可了Neo的说法。Smith和Neo一样,都是Matrix里的“程序”,可是他却可以将自己“附身”于人类叛徒的身上,并可以在机器世界中无尽复制,这似乎又说明了,机器世界的运作机制和Matrix是类似的。
以上这两个场景,被诸多《黑客帝国》的解读引为例证,说明机器世界也是虚假的。
02.
这个推论的逻辑,其实并不严谨。
另一种解释,同样说的通:机器世界,是真实的。机器城、乌贼、Zion里的人、黑云笼罩的地球,这些“实体”,和我们所处的人类世界一样,是“真实”的。
与此同时,机器世界中的机器们的“意识”沟通所使用的系统,包括网络、应用程序、通讯系统、模拟信号等等,与Matrix系统类似,两个系统既是相连的,本质也都是虚假的。这也不难理解,就好比我们人类世界中的网络游戏世界,不同的电脑之间通过网络ICP协议相互沟通,都是类似的模式。
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何Neo的能力可以超越Matrix的范围,因为机器世界的网络中的“智能体”很清楚Matrix世界对于自己的世界有怎样的影响力,以及Neo在其中所发挥的重要性,因此当Neo在向乌贼伸出手时,系统可以自动判断Neo的优先级高于乌贼,从而进行消灭乌贼的操作。
那么,机器世界,到底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先定义,“真实”和“虚假”,到底意味着什么。这点非常重要,却被几乎所有解读的文章所忽略了。有趣的是,无论是网上的争论还是线下的辩论,大都源于双方对题目本身的定义差别。
什么是“真实”?
电影《无问西东》里,吴岭澜问梅贻琦:“什么是真实?”梅贻琦回答:
“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而不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真实是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剔除心灵鸡汤的部分,此处的真实被定义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以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这也是我们人类习以为常的认识:眼见为实。拓展开来说,人类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就是真实。
《黑客帝国》第一部里,同样讨论了这个问题。Murphys对Neo说:
“什么是真实?你怎么定义真实?如果你说是你能感觉到、闻到、尝到和看到的,那么真实就不过是被你的大脑解读出的电子信号。”
按照这个逻辑,如果真实是由我们的五感和意识所定义的,那么不仅人类世界是真实的,机器世界是真实的,Matrix世界也是真实的。
可是我们都已经知道Matrix世界是虚假的了,那说明真实与否,并不由我们的五感和意识所决定。
想到这里,问题严峻了。除了五感和意识,我们还能依靠什么,来辨认这个世界是否真实呢?
03.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
这个疑问,是庄子为了说明“物化”的观点而举的例子,同时也带着哲学拷问:人如何判别真实与否?如果梦足够真实,人又怎么有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呢?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里,提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们怎么知道自己不是活在梦中?”
如果往这个方向走下去,我们会发现,由于人类能依赖的仅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此,辨别真实和虚假,就成了无法确定的难题。
我们习惯性的思维,是绝对化的,非黑即白,非此即彼,对和错,真和假,我们都会迫切地想找到一个确定的答案。一旦答案是不确定的,就会生起本能的不适感。
确定的答案总是存在吗?显然不是。
光是粒子还是波?光既是粒子,也是波;这是光的波粒二相性。
薛定谔的猫是活的还是死的?非生非死,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
双缝干涉实验里,光会在幕布上呈现杂乱无章的点状,还是波纹状?不确定,取决于是否有东西在观察。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粒子的速度越准,位置就越不准,反之亦然。
这些例子,都是物理的,是科学的。这些答案,又是反常规的,甚至是反人性的。不仅常人感觉不适,连爱因斯坦都质疑说“上帝不掷骰子”,然而,反复的实验证明,上帝不仅掷骰子,还把骰子掷到看不见的地方去。
量子力学出现后,追求“确定性”的科学,已然无能为力。我们对“自己的世界是真实还是虚假”的问题,是不能从单一的角度给出确定的答案的。
04.
中国哲学的语言,向来是提示性的而不明晰,因为它不代表用理性演绎得出的概念,而是由直觉得出的概念。这种特质,原本是适合用来讨论“真实还是虚假”的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