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视觉先行,人设隐于其后,故事退而其次
由此说来,这部美剧似乎有点“学术”的味道了,可问题是,它能像《心灵猎人》那种美剧——对犯罪立纲立项、答辩著述吗?
要知道,这可是一群心理不健全的青春期少年,他们的行为思维充满了感性、随机性,更别说还喝了酒,磕了药,要把它总结出个123来拿到书面上探讨,那只会掉书袋,从而失去实际意义,失去真实性。
说到这一点,电影的视觉、听觉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这也是该剧的又一大亮点——可以说,《亢奋》的整个试听效果是极致的、前卫的!
它的极致体现在几乎每一个情节段落都是用MV(一段歌曲或一段主题音乐)的方式串接起来的,大到一次闪回叙事,一个重点人物介绍;小到一场派对,一段感情激情戏特写;甚至内心独白、幻觉……节奏感十足!
它的前卫体现在创作者对那些抽象幻觉、情感、情绪的视觉化体现上。
▲ 美剧《亢奋》剧照,2019
这两样东西(指视觉和听觉)让观者即便是看不懂理不清那些混乱而快速的剧情以及人物关系,也能先声大饱眼福。我把它的架构称为:视觉先行,人设隐于其后,故事退而其次。
那么,创作者们这么干是纯粹为了标新立异,博观众眼球吗?我看未必,至少这种标新立异是符合电视剧人物性格特色的,是符合那群好打扮、好冲动、好喜怒无常的青年人的偏好的。比如说导演选取的那些时下流行的说唱乐、电子乐、情歌等,均是片中人物热衷的音乐。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接受那些视觉和听觉的时候,也就等于在聆听“这个群体”了。而聆听了这个群体,也就等于接受了隐于其后的人设和故事了。
不得不说,在这点上《亢奋》创作团队是高明的。
三、观影态度决定现实态度
为什么说观影态度决定现实态度呢?试想:
如果我们看这部电视剧时对片中的 Nate 咬牙切齿,觉得他真是个渣男富二代,觉得他该赶快去死,那么,在现实中我们碰到这种人会怎样呢?我们还会理智地去聆听他,去挖掘他的童年,去看他的内心吗?
如果我们看这部戏对剧中的胖 Kat 心中作呕,对她的网络“卖肉”行为嗤之以鼻,那么我们现实中碰到这种人又会怎样?
更别说那个伤透家人心的瘾君子 Rue,那个表面绿茶,内心放荡的凯西,那个任性自私的麦迪了……
在此提醒,所有这些可能让我们反感的人,也是一群脆弱的未成年人,在现实中,如果我们碰到这种人会做出怎样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