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剧《亢奋》“特别篇”剧照,2019
当然成年人有鄙视厌恶的权利。但如果这种对特殊未成年人的鄙视态度变成了整个社会的态度,变成了家长、老师、学校的态度,那它的恶性循环对整个社会造成的负担就太可怕了。那与纵容与娇惯的恶果是等同的。
因此,电影创作者在不厌其烦地将剧中每一个人的每一面表现出来时,也便表现出了一种自省与纠错的态度。而 作为观众,能坚持把剧看完,试图理解剧中的每一个人物,也就等于摆出了在现实中对这一群体可能出现的耐心态度。
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如果有了足够的耐心,那矛盾解决和缺陷弥补的几率也就大了,不是吗?
五、关于西方解构青少年的影像作品
近年来,西方关于未成年题材的影视剧产出很多,这些片子很少是纯粹的类型片,换句话说创作者都是将镜头对准了人而非事,都是在抱着一定的严肃性(而非娱乐性)去创作的。这从某个角度说明西方越发察觉出了未成年问题的严重性,这个严重性已经到了他们不得不去反思、剖析、纠错的地步,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然而,这些当下青少年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全球化趋势,因为那些问题无一不跟网络、社交媒体有关,无一不跟价值观的异化与人际的疏远有关。青少年虽国别种族不同,身体内的荷尔蒙却是相同的。看西方青少年所犯下的错误,如同照镜子。借鉴此类电影的拍摄方式,如同借鉴他们对待青少年的态度与教育方式。
欢迎关注【星期五文艺】,畅谈电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