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看待事物的三个层级:一是只看出幡动,这也是最表面的层级;二是看出风动,已经从表面现象观察到了内在原因;三是看出既非幡动也非风动,而是心动,这便看出了外物的迁转流变皆有自我心中因缘产生。
看出恋人的离去,这是幡动。
看出恋人的来和去,这是风动。
看出恋人的离去,太多的情歌唱出了这一层的心声,也像林夕2000年写给王菲的《给自己的情书》,写给杨千嬅的《少女的祈祷》,前者失去恋人,渴望自强,后者失去恋人,祈求天父怜悯。它们都讲——失去。
看出恋人的来和去,有如林夕2002年写给陈奕迅的另一词作《人来人往》。「爱若能够永不失去 何以你今天竟想找寻伴侣」,此时的林夕已然领悟到“来”和“去”的平衡关系——我当天会得到你,是因为你离开了他人,若没有“去”,“来”也不存在,同样正因为我今天终究会失去你,当初我也才会得到你。如同落花和流水的相遇,最终流水蒸发变云,落花落地生根,曲终散席时,谁是客,又要怎么分?其实每个人都是别人的过客,人来,人往。
谁同行 仍同样结尾
血液里 才遗传悲喜
谁亦难 避过这一身客尘
但刚巧出于你
看出恋人的不来不去,这是心动。
这一切,与你是谁无关,与是不是你无关,我发觉其实无论是和谁,结尾都一样,我想明白了,便可以不再责怪你,不再有怨气,可以放下你。为什么谁同行都会是同样结尾,因为悲喜都生于我心,它流淌在血液里,不因你到来,也不因你离去,而因我心动,若遇到的不是你,难道我就不会经历这番悲喜了吗?人一生中每次出行,总会在旅途中风尘仆仆,人生也是世界的过客,谁都难避免这一身客尘,只不过这样的情节,刚好主角是你我,这身客尘,刚好出于你。
杜牧在《赠别》中寄词:“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黄庭坚在《题阳关图》中落笔:“渭城柳色关何事,自是离人作许悲。”
而其实我们的感伤与离愁,又关蜡烛、烟柳何事?只是心中未定,才寓情于景。
正如释敬安的《流水》所言:“落花流水初无意,惹动人间尔许愁。”
同样的道理也像张爱玲笔下的葛薇龙所说:“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头上。”
这一切,非“幡动” “风动”,而是“心动”。
垂头前 没缘分丧气
睡到醒 才站立得起
盲目过 便看到天机 反复往来
又再做回自己
【垂 目=睡】
垂头颓废前,我为没缘分感到丧气,任背影长睡不起。
现在我醒了,之前只是拼出了自己的模样,一具躯壳,而现在,我可以站起来了。
因我盲目过,故得以窥见天机,发现真理,便终于可「做回自己」,而不只是「拾回自己」拼接而成。
即使一生多出一根刺 没有刺痛别要知
就当共你 有剧情没有故事
「即使一生多出一根刺」,原先在掌心的那根刺,现已融入生命,仿佛稀释了,没有刺痛别要知。
于是,我就当与你有剧情,没有故事。“剧情”是一种设计好的情节,这样的剧情即使换了主角,也依然会发生罢。
我看到天机,终可释然。
而何为天机,答案在副歌中。
副歌
如开篇所说,“不来不去”是佛学术语,我们要明白,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般若”,意为“智慧”。而这智慧,是能够参透生命的聪明,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在佛学里就叫“知见”。
龙树菩萨《大智度论》卷七曰:
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
这就是说,世间一切众生通常有两种错误的见解,一种叫常见,一种叫断见。
所谓常见,就是认为“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常恒不变,并且心中认可接受这种观点,以此而“心乐、心喜”。
所谓断见,就是认为“五蕴”是灭后不再起的(如持有“人死如灯灭”的观点),心中认可接受这种观点,以此而“心乐、心喜”。
菩萨便可以断除这两种错误的见解,也能够帮助和指导一切众生断除此两种错误见解,令众生处于中道。
何为中道?中道是指众生本来具有的真如佛心,此心含藏万有,森罗万象许庄严,然而本性空寂,从来不沾染万法,这样本就具足中道性。
而中观则是我们藉由佛法去亲证这个真如佛心时,能够现前观察、体验真如佛心具足中道性、清净性、涅槃性、真如性,这样的妙观察,即是中观。
中道观是大乘佛学的基本思想,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 这便是所谓“八不中道”。
但又要如何破除“常见”“断见”——
破除常见,我们要明白事物不会常恒不变。《金刚经》有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有为法”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既然虚幻而短暂,我们便要学会接受,接受即使是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如烟 因给你递过火
如火 却也没熔掉我
回望最初 当丧失是得着可不可
可痛若骊歌 乐如儿歌
像你没来过 没去过
【火 因=烟】
【因 果=缘】
因我给你递过火,我们就产生了如烟的爱,烟是那么虚无缥缈。但说它虚无,却又因我递过火而如此炽热。可又不对,爱如火炽热,可无论是热恋还是一路到失恋的冲击,却也没熔掉我,所以它又是那么渺小。
因 缘,才能得果。
好似因是种子,缘是雨露农夫,此因缘和合而生果。
我们递过火,我们的相遇便是有了因,可是终究是没有缘分,我们终不可得果。
既然如此,回望最初,可不可以就当作丧失也是一种获得呢?正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这样,就可以「痛如骊歌」,也可以「乐如儿歌」,只看我怎么想,一切随我心,就好像你最初没有来过,今天也没有离去过,像一场梦,我仍安好,无事发生。
但这样就参透了吗。
我们破除常见,在发现事物虽然会变的同时,其实也不变。
有幸在一位B站up主的视频里得到启发,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假如现在有一个新鲜完好的苹果,常见就是我们认为这个苹果可以永远和现在一样完好,永远属于我。而作为破除常见的一个行为就是我们吃了它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