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英雄儿女电影是讲述哪年代的故事

首页 > 娱乐 > 作者:YD1662024-06-26 02:26:55

长春电影制片厂1964年摄制的著名影片《英雄儿女》,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某团在坚守无名高地的战斗中勇敢作战。刚从医院回部队的战士王成要求参战,并拿出父亲鼓励他*敌立功的来信给张团长和王文清政委看,王文清始知王成就是自己的老战友王复标的儿子。在战斗中王成英勇奋战,壮烈牺牲。在全军开展向王成学习的运动中,王文清认出该军文工团员、王成的妹妹王芳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原来十八年前,王文清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妻子被敌人*害,不久他也被捕,老工人王复标收养了他的女儿王芳,此后双方失去了联系。王文清没有立即与王芳相认,而是帮助她完成歌颂王成的创作任务,并鼓励她以实际行动向哥哥学习。后来,当王芳在阵地上为炊事员演出时,敌机突然来袭,她为掩护炊事员而负伤,被送回祖国医治。一个月后,王复标参加慰问团赴朝慰问,王芳也伤愈归队,三人在前线团圆。王复标将真情告诉王芳,两位父亲都勉励王芳向哥哥学习,当好革命接班人。

作者洪炉根据志愿军烈士于树昌的事迹写了一篇《向我开炮》。与洪炉相熟的总政文化部编剧毛烽,在创作电影《英雄儿女》时用“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并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成原型有多位,分别是杨根思、于树昌、蒋庆泉以及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一级英雄称号的王英。

杨根思

杨根思(1922年11月~1950年11月29日),江苏省泰兴市人。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过童工。1944年2月参加新四军。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军旅生涯中,历任新四军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解放军副连长、连长等职。先后参加淮海战役等大小数十次战役战斗,擅长爆破,多次荣立战功。1950年10月杨根思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1月7日,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11月29日,在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南小高岭战斗中,根思带领三排战士坚守阵地,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后,阵地上只剩下杨根思和另外2人,杨根思命令2人带着重机枪先撤退,自己孤身留守。在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拉响炸药包和美军同归于尽。1952年5月9日,志愿军领导机关给杨根思追记特等功,追授他特级英雄称号。[5] [6] [7]

电影《英雄儿女》在拍摄时,导演和编剧在对志愿军英雄王成牺牲的细节进行具体构思时,部分取材于杨根思的事迹。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三连连长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事迹,被时任新华社胶东分社记者华敏写成了一篇1000多字的通讯。[8]

于树昌

于树昌(1931年~1953年6月29日),山东烟台莱阳市的四真庄村人,1948年12月参加革命。1953年6月29日晚,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所在部队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在坚守阵地的其他战友全部阵亡后,于树昌调动炮火,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在敌人包围了他所在地堡,阵地就要失守的危急时刻,于树昌通过步话机发出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他砸碎步话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1]

赵先有

赵先有(1928年~1952年10月5日),河北乐亭县董庄乡庄坨村人。1947年,赵先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参军后,很快被提升为班长、排长、团掌旗员。因表现机智勇敢、英勇善战, 曾三次立功。1949年,赵先有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模范党员。1950年10月25日,赵先有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52年10月2日,担任志愿军第65军194师582团2营6连副指导员的赵先有参加了开城附近的“六七”高地防御战。战斗中6连连长负了伤,赵先有接替了指挥位置,并率领全连先后击退了“联合国军”17次进攻。战至10月5日清晨,阵地上仅剩赵先有和一名负了伤的通讯员刘顺成,这时“联合国军”又发起进攻,刘顺成将赵先有带入防空洞,等敌人涌上“六七”高地时,赵先有在防空洞内用步话机向后方喊道“团长,敌人已冲上了我“六七”高地,向我们开炮,向阵地开炮!”炮击过后,志愿军反攻部队在“六七”高地的防空洞里发现了重伤牺牲的赵先有和刘顺成。战后,六连被命名为“英勇顽强、牢若泰山的钢铁连”。上级为赵先有追记了特等功,并命名为革命烈士。他的遗体与黄继光、杨根思等烈士一起安葬在沈阳烈士陵园。著名作家巴金在朝鲜前线战地采访时,来到赵先有所在的582团、6连,根据采访得到的素材,写成小说《团圆》。后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小说改编设 置成《英雄儿女》电影。1992年8月,赵先有烈士雕像在他生前所在部队驻地怀安县落成。雕像正面巴金题写“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有”。

王万成

1952年11月2日早晨,韩军向上甘岭597.9高地志愿军阵地发起猛攻。防守587.9高地的志愿军91团8连进行了顽强抵抗,与韩军激战7小时,击退韩军20多次进攻。下午16时,8连4班在战斗中伤亡殆尽,8连1班的战士王万成、朱友光主动驰援。王万成和朱友光刚到阵地上没多久,韩军就涌上了阵地。情急之下,王万成和朱友光二人先后拉响爆破筒冲向韩军,与敌人同归于尽。

据陈辉大校介绍:影片《英雄儿女》公演后,出现了3个英雄王成的原型,那么他们谁是真正的王成原型呢?

第一个原型是于树昌。1953年7月,志愿军23军73师217团的步行机员于树昌在战斗中呼唤炮火,与敌人同归于尽。

1953年5月28日,夏季反攻战深夜开始。志愿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汉江以北向南朝鲜军第二、五、八师实行打击。

当时,志愿军217团接到上级指示:组织一支85人的突击分队,夜半插入南朝鲜第二师守备的核心阵地8251高地。在这支小分队中,孙绍均担任队长,买荣彦担任副队长。这支小分队只要占领了这个阵地,就可以控制左右两侧敌军的阵地。团长指示,搞清地形,标明火力点位置,拂晓以前返回。

半夜时分,小分队顺利插入敌后,全面占领了8251高地的主要位置。次日3时,敌军突然组织一个营实施了快速反击,小分队被缠住了。

孙绍均让买荣彦带人撤退,买荣彦却坚持让队长撤退。在反复争了几次后,买荣彦只得服从命令,在炮火中带领10名战士撤离了高地。孙绍均则带领大部分战士和步话员于树昌留在了阵地上。

买荣彦带着仅剩的5名战士在拂晓前回到团部,向团长报告了情况,也把战士们冒死绘制的火力点位置图交给了参谋长。团长把买荣彦留在了指挥部,命令他留在指挥部等消息,必要时和8251联系。

中午时分,指挥部接到报告,8251高地的处境相当危险,战士伤亡很大,由于敌人炮火封锁,增援只能等到天黑以后。

团长、政委和参谋长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组织炮火,依靠于树昌的报告,掩护8251高地的战士们坚持到黄昏,等待增援。

报话机里,一次次精准的报告,将8251高地上一场惨烈的坚守战记录了下来。

8251高地上第一次传来了声音:“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

买荣彦一下子就听出来是于树昌的声音。在随后的对话中,于树昌不断地和指挥部联系,报告高地上的敌情,指挥炮火进行准确打击。

买荣彦回忆说,当时团长就坐在报话机旁,一根接一根地吸烟,静静地听着于树昌的报告。整个指挥所里,除了报话机的应答和呼叫声,没有其他声音。

“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快打'东山腿'!”

一阵炮火之后,于树昌再次呼叫:“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约三个排的敌人从2号、4号目标分三路向我们运动,快打2号和4号目标!”

又一阵炮火之后,于树昌大叫:“打得好!打得好!天津二号,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开炮!大约一个连!”

指挥部里,回荡着于树昌呐喊声,调动着我军的炮火,一次又一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指挥所里也松了口气。

然而,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敌人的反攻又开始了。于树昌又开始呼叫:“8251呼叫,快向1号目标射击!敌人又上来一个连!快开炮!加空爆弹跟踪射击!快打!快打!”

突然,步话机里一下子失去了于树昌的声音,整个指挥部安静下来。

团长猛地站起来,从步话员手里抢过话筒:“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我是天津二号!8251!8251!快回答!”

1分钟、2分钟……5分钟过去了,于树昌还是没有回答。

团长接着呼叫:“前沿观察所,8251阵地情况怎么样?”观察所回答:“8251出现大批敌人,手榴弹和爆破筒爆炸声此起彼伏,阵地可能失守了!”

团长和另外一个步话员开始一齐呼叫:“8251!8251!我是天津二号,我是天津二号,听到请回答。”

不一会儿,报话机里响起了嗡嗡声,紧接着又传出了于树昌的声音:“我是8251!我是8251!”

团长激动地说:“我是天津二号,刚才出现了什么情况?”

于树昌回答:“刚才有几个敌人从山梁后边偷偷爬到了我的地堡边,我用手榴弹把他们打回去了,顾不上呼叫。”

团长问:“你还有多少弹药?”

于树昌回答:“我这里只剩下一个重伤员,两箱手榴弹,两个爆破筒。”

忽然,于树昌又提高声音,开始呼喊:“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敌人又上来一个连,目标0号,快开炮!”

团长心疼地说:“8251,你要保持体力!”

于树昌回答:“不要管我,快打击0号目标!敌人又从洼地上来了,快打!快打!”

团长又问:“8251,你的地堡墙土有多厚?”

于树昌着急地说:“天津二号不要问,快打!”

团长焦急地继续问:“8251,敌人距离你有多远?”

于树昌回答说:“70米,50米,30米……再近些!”

整个指挥部里,回响着报话机里传出的声音,所有的人都在担心阵地上的于树昌。

突然,于树昌连代号也不用了,直接呼叫:“团长,我的地堡被包围了!快打我的地堡!”

团长急忙问:“于树昌你说什么?”

于树昌高声呼叫:“团长!团长!敌人把我包围了,对着地堡打,向我开炮!”

紧接着,报话机中留下一阵高呼:“敌人把我包围了,祖国万岁!向我开炮!”

耳机里传来一阵爆炸声,随后什么声音都没有了。

我军密集的炮弹,在黄昏步兵反击前一直没有停止发射,敌人也始终没有在于树昌牺牲的阵地上站住脚。

当黄昏来临,部队反攻上去之后,8251阵地上依然保持着白天激战的面貌,漫山遍野都是敌人的尸体。于树昌的地堡,一半已经被炸塌,洞口有9具敌人的尸体。买荣彦和战友们在门旁找到了于树昌的遗体,他的手指上,还套着爆破筒的拉环。遗体的旁边,是被炮弹炸扁了的沾满血迹的报话机。

由于于树昌手持报话机“向我开炮”英雄献身的情景与影片王成的战场情景十分相似。因此,于树昌被认为是王成的原型。

《英雄儿女》剧本创作者、后来的昆明军区文化部长毛烽1938年1月参加八路军,抗美援朝时任志愿军47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在朝鲜3年多的时间,参加了第四、第五次战役和上百起战斗。他生前这样回忆了创作王成形象时的情景: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惨烈的牺牲事实,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写《英雄儿女》这个电影剧本和电影里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镜头,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的真实原型做基础。我每天以2000字的速度进行着,但写到王成如何牺牲时却卡住了。巴金短篇《团圆》中没有任何表现刻画王复标的儿子王成是怎样壮烈牺牲的,只有一句交待:“他的儿子王成也光荣地战死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后来,根据《志愿军一日》中于树昌“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丰富了王成的形象。

当时,毛烽还查看大量资料记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于树昌这样高喊“不要管我,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共有5位。毛烽再次拿起笔,很快便塑造了在4号阵地上孤胆坚守的王成形象:在大群敌人向自己扑来之时,他果敢地向部队高喊“向我开炮”!炮火中他手握爆破筒跳向山下与敌人同归于尽……。

“向我开炮的王成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典型代表,王成的原型也包括英雄烈士于树昌”。毛烽做了这样的回忆。

第二个原型杨根思。1922年11月6日,杨根思出生在江苏省泰兴县羊货郎店一户贫苦农民家庭。父母早亡,8岁的杨根思成了孤儿,10岁当了放牛娃,12岁随哥哥到上海,在资本家的地毯工厂做童工,后来地毯工厂关闭,他回乡后又给地主家做“牛倌”。

1944年2月,杨根思加入新四军,成为老一团一营3连的一名战士。2月22日,参军后的杨根思首次参与作战,攻打伪军据点,他用长矛刺进了敌人的心脏,并缴获了第一杆枪。

1945年6月上旬,杨根思奋勇当先,用两枚手榴弹炸掉敌人重机枪扼守的哨口,为新四军开辟了进攻道路,被评选为团战斗模范、华东爆破大王,同年1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6年在攻打泰安天主堂的战斗中,杨根思用18颗手榴弹攻下了全城的制高点—天主堂,战后,杨根思首次获得"战斗英雄"称号。

1946年10月13日,在鲁南郭里集战斗中,杨根思冒着国民党军严密火力封锁,连续三次运送拉雷,炸毁敌前沿阵地地堡,被誉为“爆破大王”。

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齐村战斗中,杨根思连续爆破国民党守军碉堡群,炸毁敌旅部核心工事,保障部队迅速全歼齐村守敌,俘虏守敌一个排,立大功一次,被评为“华东一级战斗英雄”。

1948年底淮海战役,杨根思奉命率一个加强排攻击夏砦国民党守军,机智地摧毁一组暗堡群,歼敌一个排,战后被评为"华东三级人民英雄"称号。

杨根思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突出贡献,被提拔为连长,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1950年9月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受到*的亲切接见。

1950年10月,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三连赴朝参战,他任3连连长。

11月25日,中朝军队发起了第二次战役,杨根思所在的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28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他们打退了敌人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增援他们的分队正在途中时,敌人又发起第9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已负伤的杨根思毅然抱起一个5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敌群冲去,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8岁。1952年5月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并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命名他生前所在连为“杨根思连”。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由于,杨根思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与王成手持爆破筒冲入敌群与美军同归于尽非常相似,因此也被称为王成的原型。

第三个原型是赵先有。我刚当兵时在河北省军区独立师,当时的河北省军区司令员是张振川,他曾是65军代军长,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任志愿军65军194师582团团长兼政委,他回忆了赵先有英勇牺牲的过程和巴金采访的过程。

张振川经历了赵先有壮烈牺牲的经过。1952年10月2日,五连夺取67高地,打退敌人反击后,将阵地交给六连坚守。10月3日南朝鲜军第11师向赵先有所在六连扼守的67高地发起猛攻,六连官兵拼死抵抗,伤亡较大,指导员受伤被抬下阵地,副指导员赵先有担负起了连队的指挥任务。在三天的鏖战中,他们击退了敌人多次反扑,大量地歼灭敌人。10月5日,敌人飞机先对67高地扫射和轰炸,尔后敌数个炮兵群向小小的67高地发射了上万发炮弹、炸弹、凝固汽油弹,使整个阵地变成一片火海。而后敌人以一个营的兵力,在8架飞机、12辆坦克和3辆喷火坦克的掩护下涌上阵地,当时仅剩下多处负伤的赵先有和通信员刘顺武。面对蜂涌而来的敌人,赵先有命令刘顺武用步话机要求炮兵向自己阵地射击。

当时,在团指挥所内的团长张振川和其他团领导都受到了极大震撼。我们的同志还在阵地上,我怎能下令大炮射向自己的同志?

最后,五处负伤的副指导员赵先有已双目失明,通讯员刘顺武也多处负伤,刘顺武代替他的眼睛,向他汇报敌情。万分危急时刻,赵先有用步话机向团指挥所报告:“团长,敌人上来啦,开炮打吧!”此时,在团指挥所里,张振川听到了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尔后阵地沉静了。

此时,张振川把心一横,命令炮兵向阵地上的敌人开炮。后来我军夺回阵地后发现,赵先有和刘顺武已与敌人同归于尽,二十多个敌人的尸体躺在他们面前。

战后,志愿军总部为582团6连记特等功,并发来“英勇顽强、守如泰山钢铁连”的奖旗;为582团6连副政治指导员赵先有追记特等功;为6连的刘顺武追记一等功。赵先有所在连如今是“王成连”。 巴金入朝鲜采访时,志愿军65军政治部主任陈亚夫(原赵先有烈士的师政委),专向作家巴金介绍了赵先有和通讯员刘顺武两位烈士的事迹,巴金便到582团采访了团长兼政委张振川,了解英雄事迹,又来到赵先有烈士所在的连队采访。巴金两次赴朝采访在194师住了两个月多月,体验生活和采访,其中巴金第二次赴朝采访与赵先有烈士生前所在的连队吃、住在一处就20多天。

张振川曾写过有关赵先有烈士的文章:《英雄“王成”的最后时刻》、《一位王成式的战斗英雄》、《怀念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纪念赵先有同志牺牲50周年》、《怀念抗美援朝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英雄儿女”真正多》、《朝鲜战场逢巴金》等文章。

张振川回忆说:“记得在保卫开城反击作战胜利后,作家巴金亲临朝鲜开城前线,曾对我志愿军六十五军第五八二团进行采访。我作为五八二团团长兼政委向巴金介绍了我团三打‘红山包’战斗中同志们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的战斗作风。特别提到了我团二营六连副指导员赵先有和他的战友们在坚守67高地战斗中所表现的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巴金听完我的介绍深受感动,他说:‘你们团三打红山包,打得很漂亮。美国人武器强,我们的士气强”。

1991年,65集团军为宣传英雄事迹,决定在194师582团营区办公楼前立一座“王成式的战斗英雄赵先有”英雄塑像,河北省军区原司令员张振川撰写了800字的碑文,并请当时健在的巴金题词,巴金题写了:“王成式的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赵先友巴金1991年8月20日”。

巴金为赵先有烈士题词后,巴金女儿李小林与前来取题词的赵先有所在团政治处副主任戴秀斌说:“我把信交给父亲看了,他很高兴,父亲说,‘我到过朝鲜战场许多部队,英雄们的事迹使我感动,我写了几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许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团圆》里的王成。’”

编剧毛烽谈到电影《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时激动地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电影里王成那样的英雄战士成千上万,时间会磨灭很多东西,但我们会永远记住那些最可爱的人”。

综上所述,小说《团圆》里的王成原型有赵先有的成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后的王成原型来源于《志愿军一日》中的《向我开炮》,而记者笔下《向我开炮》的通讯,取自于于树昌“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因此,于树昌也是英雄王成的再现;毛烽、武兆堤创造王成形象时,也受到杨根思英雄事迹的启发,你看杨根思手持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场面,与王成英勇献身的场面完全相同,因此,杨根思也是王成原型的组合人物之一。

三个王成的原型都是志愿军英雄,王成就是志愿军英雄的化身,志愿军里有着无数个王成式的英雄,王成是志愿军群体英雄的象征。

随着影片《英雄儿女》不断深入人心,又出现了两个王芳:一位叫柳岳继;另一位叫解秀梅。

传说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在河南,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王维红拜访了柳岳继老人。

柳岳继老人86岁,身体硬朗,眼不花耳不聋。柳岳继祖籍四川叙永,口音还带着家乡的味道。王维红从客厅墙面上取下一张老照片说:“那您给我们讲讲抗美援朝的故事好吗?您是不是参加了上甘岭战役?”

“参加了。”柳岳继老人点着头说:“上甘岭战役43天,我全程都参加了”。

柳岳继参军的时候还不满16周岁,参军那一年是1950年,她报考了军队文工团。1951年,柳岳继随军入朝。

“我是第二批去朝鲜的。”老人说:“我们文工团在军部,经常见到首长秦基伟。”柳岳继所在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军长正是秦基伟。

“当时领导派我们三个文艺战士到前线去慰问。”柳岳继说:“我和王子毅还有一位同志。”

“我们到前线时候,上甘岭战役还没有开始。我们教战士们打快板、唱歌,活跃他们的文化生活。”柳岳继说:“后来要打仗了,领导让我们回去。我们没有走,就留下来了,一直坚持了43天,直到战役结束。”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上甘岭战役进行了43天。战役打响之后,柳岳继等三个文艺兵也参加了战斗,主要是负责救护伤员。在战斗的间隙,柳岳继为战友们缝被子、包饺子。柳岳继在朝鲜三年多,基本经历了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战争结束后,参军五年的柳岳继转业到了河南。先后到过新乡、开封,后来又到了郑州。

“那您怎么成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芳的原型呢?”记者问。柳岳继老人说:“有一次我们在郑州拍一个片子,有一个记者采访我。他说,别人都没有戴军功章,只有我戴了军功章,就单独采访了我。我讲了上甘岭战役,讲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他就写了一篇文章,讲述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女战士的故事,他写完文章让我改。记者写得很好,我没改动一个字。我只在电影《英雄儿女》王芳原型后来加了两个字‘之一’。王芳是抗美援朝女战士的代表形象,并不属于我一个人。我们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女兵都是王芳”。

另一位王芳的解秀梅,1932年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于提村的一个贫寒农家。1950年2月,18岁的解秀梅参加人民解放军。不久,战争爆发,她加入志愿军,随志愿军第68军经过18天的艰苦行军来到朝鲜战场。

解秀梅是文工队的女兵,从事战场鼓动工作,她经常和文工队的战友们穿过敌人炮火空袭的封锁线,深入到阵地前沿,奋不顾身地为战士们演唱各种节目,鼓舞战士们的作战士气。

解秀梅不仅要做好宣传鼓舞工作,还要给战士们缝补衣服,甚至充当护士等。1951年11月,上级派解秀梅和文工队的几个同志,到前线慰问和护理伤员。在手术所,解秀梅对伤员的护理尽心尽责,倾注了全部心血。朝鲜的冬天十分寒冷,伤员冻伤严重,有伤员双脚冻得红肿,解秀梅也会毫不犹豫地把伤员一双冻坏的脚放进自己的怀里取暖。

1951年11月30日,解秀梅遇到9架敌机的袭击。敌机在志愿军的病房附近狂轰滥炸,手术所顿时陷入火海之中。在护理员们的帮助下,伤员们都转移了,只剩下605团的一名重伤员排长李永华还没来得及转移,在手术所门口的解秀梅不顾一切地冲了进去。她在烟火中找到李永华后,没有任何犹豫,背起他就往外冲。突然一颗炸弹向她飞了过来,趴在李永华身上。李永华毫发无损,他却负了伤,胳膊上、手上鲜血直流。为此,志愿军68军给解秀梅记了一等功。

1952年5月23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大草坪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文艺工作者归国团受到*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作为志愿军文工团归国代表,解秀梅也荣幸到场。*和解秀梅握手时,她突然扑到*怀里,幸福地放声大哭……

1952年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两周年时,解秀梅随志愿军到平壤参加朝鲜召开的庆祝大会,她又受到了朝鲜*金日成的接见。

由于解秀梅的经历与影片中的王芳相似,也被人们称为王芳的原型。解秀梅于1956年从部队转业在河北华兴印刷厂工作。

柳岳继和解秀梅都有和王芳相同的经历,但与巴金小说《团圆》中的王芳和武兆堤、毛烽改编《英雄儿女》中的王芳都没有联系。

现实中,志愿军里有数不清的王成原型,也有数不清的王芳原型,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都值得后人与艺术化的《英雄儿女》进行联想!都值得人们的敬仰!

近日,记者又欣喜得到一个消息,《英雄儿女》王成原型没牺牲,因有一个心结无法打开,隐瞒身份几十年。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位英雄又是谁呢?

抗战时期,一位小战士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用自己的身躯换取了战友的生存机会,他大声呼喊着“向我开炮!向我开炮!”这一场景仍然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心中。不过,你知道吗?这并不仅仅是电影的虚构情节,而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这位步话机员在电影中倒下了,但在现实中,他却奇迹般地平安返回了战场。然而,多年以后,他却选择了沉默,不再提及这段往事,直到一位曾经的战地记者找到了他,这才揭开了这段被尘封的“隐情”。

《英雄儿女》作为一部真正的抗战经典电影,自1964年上映以来就引起了全国观众的狂热追捧。在那个年代,每当这部电影在放映的时候,无论是大街小巷,都会引发人们的热切关注,人们对电影中所塑造的英雄形象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

正是因为电影中的英雄形象,才有了今天安居乐业的普通百姓。《英雄儿女》是根据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而来。虽然是改编作品,但电影中的每个角色都有真实的原型。

影片中的一幕令无数观众动容不已,主角王成在战争中面对敌军的围攻,队友伤亡惨重,他目睹着远处的部队,高喊着“向我开炮!”,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和敌人同归于尽,为我军争取优势。

王成的英勇牺牲使整个故事升华,无数军民为他的事迹所感动,从他身上领悟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他们明白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

尽管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难以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但通过学习英雄事迹,我们能够明白,没有顽强抵抗的战士,就没有今天的太平盛世。电影《英雄儿女》以抗战英雄的牺牲作为结尾,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和英雄的可贵。

在现实生活中,英雄不仅仅存在于电影中,我们身边也有无数默默奉献、无私牺牲的英雄。他们是医护人员,军人,警察,消防员等,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守护我们的安全,为我们的幸福付出着努力。

他们或许没有电影中的闪光瞬间,但他们的付出和奉献同样令人感动。所以,让我们一起向那些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致敬!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都是我们心中最闪亮的星辰。

让我们珍惜和平,铭记英雄,共同努力,让世界更美好!“寻找抗战英雄的坚持——蒋庆泉老人的传奇故事”在抗战期间,23军英勇*敌,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这支部队中,有一位叫“王成”的步话机员,他曾在战场上不顾生死高呼“向我开炮”。这段故事感人肺腑,尤其是当年的战地记者洪炉,为了找到这位抗战英雄的真实下落,走访全国各地数年。

多年后,他的坚持和信念终于得到了回报,他找到了王成原型蒋庆泉老人,这位曾经被大家视为普通小兵的抗战英雄。但是,在洪炉找到蒋庆泉老人的时候,他却已经隐姓埋名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对当初在战场上的辉煌绝口不提。

这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明明能受到人民爱戴,也能受到国家嘉奖、照料的老兵要隐姓埋名,绝口不提当年往事呢?蒋庆泉老人的故事中,藏着多少隐情?当年在炮弹集火的情况下,蒋庆泉老人又是怎么活下来的?

据了解,在战争结束后,蒋庆泉老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辽宁锦州。他隐姓埋名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对当初在战场上的辉煌绝口不提。直到洪炉找到他后才知道,原来当年蒋庆泉老人从战场上奇迹般的捡回了一条性命。

一段辗转后他回了国,在家乡结婚生子,当了一辈子农民。其实这位老先生身边老一辈的人,都知道蒋庆泉是一名抗战军人。但因为蒋庆泉老人对战场上的事情只字不提,所以大家也都当蒋庆泉老人是一个普通小兵看待。

这种隐忍和低调的性格,在现在的社会中也许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在战争年代,这种性格却是抗战英雄们的普遍特征。他们不会为了名利而战,而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默默守护着祖国的安宁和稳定。

蒋庆泉老人的故事,正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英雄的事迹也逐渐淡化。而这部由《英雄儿女》的导演拍摄的电影,正是为了让人们重新记住这段历史而拍摄的。

它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一个抗战英雄的传奇故事,更让人们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艰苦和牺牲。在今天,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的传承,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记住那段历史。

希望这部电影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历史,共同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蒋庆泉老人的奇迹存活引发了人们的好奇。经过他的述说,我们才得知他曾经经历了一段“灰暗”的往事。

1952年,年轻的蒋庆泉作为一名普通士兵,随着23军前往朝鲜。战争的残酷让大部分士兵永远留在了战场上。在士兵数量骤减的情况下,蒋庆泉被临时任命为步话机员。

然而,蒋庆泉从未接触过任何知识,对于他来说,成为步话机员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凭借着毅力和对学习的热爱,经过长达两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步话机员。

步话机员的任务是在战场上及时传达敌我双方的情况,确保后方指挥人员对战场了如指掌,以便更好地指挥战斗。因此,蒋庆泉传达的每一个信息都必须准确无误,以确保战斗的胜利。

可以看出,蒋庆泉的身份在当时是非常重要和危险的,但幸运的是,蒋庆泉在战场上始终保持清醒和冷静。然而,到了1953年4月18日,蒋庆泉所在的5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165人中只有他和几个战友幸存下来。

蒋庆泉的班长和排长等最亲近的战友都牺牲了。面对残酷的现实,蒋庆泉抱着必死的决心,试图以自己的牺牲来换取我军在战场上的优势。他一边试图以手中的枪吸引敌军的火力,一边向美军的阵地跑去。

当时身为接线员的陆洪坤听到蒋庆泉的“向我开炮”的呼喊后愣在了原地。他明白蒋庆泉的用意,但他无法相信蒋庆泉的必死决心。这段故事引发了无数的思考。蒋庆泉是怎样熬过艰难的学习过程,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步话机员?

他是如何在战场上保持清醒和理智的?更重要的是,他为什么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取我军的胜利?这是一种十分无私和勇敢的行为,但也引发了我们对战争中的牺牲和意义的思考。战争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都是残酷而无情的。

它夺去了人们最亲近的人,同时也测试着每一个人的意志和勇气。蒋庆泉的故事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警示。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努力追求和平的发展,以避免战争的悲剧再次上演。

一个普通的农民,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在战场上,他坚守岗位,不懈奋战,最终倒下。然而,他意外地成为了美军的俘虏,这让他一时难以接受。成为俘虏,对于任何军人来说,都是一种无法忍受的屈辱。在美军的集中营里,蒋庆泉发现不止他一个中国战士被俘。还有其他十多个战友,他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为了保卫家园而奋斗。

美军对这些战俘进行了严刑拷打,企图从他们口中获取情报。然而,这些中国战士面对严刑威逼,宁愿忍受身体上的痛苦,也不愿泄露任何信息。蒋庆泉更是表现出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当美军威胁要在他的手臂上刻下反动标语时,他反而威胁士兵,如果他们敢刻,他会立刻选择自尽。面对这样的“犟骨头”,美军束手无策。后来,美军将蒋庆泉等身受重伤的战友关在一间简陋的房间里。

他们无法自尽,只能苟延残喘,等待死亡的降临。然而,当美国佬被中国的英勇战士们吓得不敢再继续战斗时,停战协议签署了,所有被俘的中国军人终于得以回到祖国。这些战士们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光辉事迹不应该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

然而,成为俘虏对他们来说永远是一道心中无法磨灭的疮痕。回到祖国后,当国家对他们进行表彰时,他们并没有高昂着头,光荣地站在台前。因为在他们的心中,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战友们才更加值得被嘉奖。

因此,虽然获得了荣誉,但对于蒋庆泉来说,这沉甸甸的荣誉永远地将他内心深处的那段往事尘封起来。表彰大会一结束,他立刻回到自己的家乡,做回了一个普通的农民。他选择了平凡,却在他的心里,永远铭记着战友们的英勇和牺牲。

蒋庆泉的故事告诉我们,战争是残酷的,但战士们的勇气和坚守却是无法动摇的。他们用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荣耀。他们是我们永远的英雄,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让我们珍惜和平,让我们铭记那些曾经用血肉之躯书写辉煌的战士们的牺牲精神。在中国的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不少无名英雄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他们踏上了战场,无论是生命还是荣誉都成为了他们的赌注。

在这些英雄中,有一个名叫蒋庆泉的老人,这位老兵身负重任,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这位英雄的身份却曾经被埋没在时间的长河中。那么,这个战士的身份是如何黯然失色的呢?

故事始于蒋庆泉老人在抗战中的表现。当时,他在23军201团5连当了接线员。据说他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不仅在战斗中屡建奇功,而且在枪林弹雨中配合部队,像个英雄一样勇敢无畏。然而,战争结束后,他的身份却被疏忽了。

他离开了军队,回到了家乡。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颓废了下来,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对未来完全失去了信心。他的生活变得空虚而无趣。然而,战地记者洪炉并不想让蒋庆泉老人的英雄事迹就这样被遗忘。

他长期尝试寻找这位英雄,最终在接线员陆洪坤的帮助下,找到了蒋庆泉老人的消息。当洪炉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非常激动,他知道他找到了一位传奇英雄的线索。经过各大媒体的报道,国家也恢复了蒋庆泉老人的军籍和党籍。

他的事迹被央媒称为“红色基因活教材”,被无数人民学习。如今95岁高龄的他仍然健在,家庭幸福美满。这是最让人喜闻乐见的结局,也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蒋庆泉老人能够敞开心扉,真正与往事和解,安然享受晚年。

本故事的主旨是,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平凡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我们应该以蒋庆泉老人为榜样,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并为我们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把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遗忘。我们应该记住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并将他们的故事传递下去,激励更多的人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做出贡献。

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英雄儿女电影是讲述哪年代的故事(1)

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英雄儿女电影是讲述哪年代的故事(2)

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英雄儿女电影是讲述哪年代的故事(3)

电影英雄儿女的故事背景,英雄儿女电影是讲述哪年代的故事(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