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有了所谓的马邑之谋。
马邑之谋,简单来说,就是当时汉朝的主战派官员发现,匈奴警惕性不够。汉朝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吸引匈奴主力到汉朝边境,然后将匈奴主力彻底消灭,以此来解决匈奴问题。
客观来说,这个方法从战略角度出发,确实是可行的。当年战国时期的名将李牧,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先对匈奴示弱十多年,然后吸引匈奴到赵国边境,进入自己的包围圈。然后,再将匈奴就地歼灭。
从李牧打匈奴,到汉武帝准备打匈奴,这期间刚好过了一百年。因为有先例在,所以当时的汉武帝,很快就批准了主战派的提议。当时汉朝调动了三十多万精锐,在山西马邑地区设伏,打算一举歼灭匈奴。
但结果,匈奴主力来了之后,却提前察觉到了异样,提前撤走了。这就导致所谓的马邑之谋,最后无功而返,反倒是打草惊蛇了。自此之后,匈奴那边同样也撕毁了和亲协定,开始更加频繁地袭击汉朝边境。
不过,这场失败的马邑之战,好歹也算是正式开启了汉武帝反击匈奴的大幕。从这时候开始,汉朝和匈奴之间的大战,就正式开打了。
当然,在这场战争开打之初,汉朝这边,其实是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汉朝内部,准确确实不足。而且,汉朝高层也存在很多主和派,他们主张继续和匈奴和亲,通过和亲来安抚匈奴,尽量不要打仗。连高层的意见都没有统一,汉朝想要大规模和匈奴进行*,自然也就不太可能了。
所以,马邑之战结束以后,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汉武帝一边整顿军备,强化北方的防线,让匈奴没有可乘之机。另一边,在汉朝内部,汉武帝也在不断集权,不断统一思想,为接下来的大规模决战做准备。
因为汉武帝的防备,在这五年当中,匈奴虽然频繁袭击汉朝边境,却始终没能跨过长城袭扰内地。而在汉朝高层,这期间则是发生了一系列大事。
首先,马邑之战失败之后,汉武帝意识到当时汉朝的军界,存在很大的主和派。很多文景之治时代留下来的老将,都不愿意和匈奴进行*。这对于接下来汉朝和匈奴的战争,显然是很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