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差点因为名字错过这部好电影,不论是中文名的《极速车王》还是中二的直译名《福特大战法拉利》都让人将它与普通的爆米花电影联系起来。但对狂热的汽车迷来说《极速车王》是非常值得期待的电影,《极速车王》作为一部商业影片,是根据真实历史所改编,同时也有演绎的成分在里面。本片剧情将亲情和友情上的情感渲染穿插在激动人心的赛车赛事之间,并未使感情戏喧宾夺主的同时也为影片增加了与观众的共鸣点。
故事原型讲述的是福特和法拉利,在汽车还没有高度全球化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它们是河水不犯井水互补相*两家车企。一家是进入现代化流程的美利坚霸主,另一家则是沉浸于汽车赛事的亚平宁枭雄。
恩佐·法拉利(左),亨利·福特二世(右)
它们的当时的处境更是天壤之别,那个时期,福特是爆炸增长的黄金十年。福特主品牌年产量从 30 万台增长到近 80 万台,是名副其实的大财团;而法拉利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众所周知赛车是项非常烧钱的运动,一家车队背后如果没有大老板注资,你根本玩不起来,所以赛事部门则需要依附车企来获得资金。
1963年,福特团队与恩佐·法拉利谈判合影
靠卖跑车,或是卖赛车给独立车队来养活整个研发团队形成闭环,这条路被法拉利越走越窄,直到 1963 年,恩佐·法拉利与亨利·福特二世坐上了同一张谈判桌。
谈判桌上的恩佐
由福特收购法拉利赛车部门的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结局是双方不欢而散,让法拉利最为愤怒,并且导致他直接离席的条款——「每项超过 4.5 亿里拉(当时约合 25.7 万美元)的车队预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请,才能获得批准」。在协议上,恩佐用他紫色墨水笔圈画出了「提交」和「获得」,并在旁边写下「不可接受」。恩佐是个桀骜不驯的人,也正是因为他的脾气秉性造就了汽车历史上许多广为流传的佳话。在他看来,福特给他的条条框框严重影响了他对车队的管理自由,纵横赛场数十载的他哪受过这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