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兴
闲来无事,写点小稿,投诸报刊,时有发表。如今投稿,都用的是电子邮件,常会收到自动回复。自动回复的风格、内容不同,对人心情的影响也不一样。
最简单、最常见的自动回复就是:“您发的信件已经收到,谢谢”。干净利落,意思明确。稍微温情一点的,会说“您发给我们的稿件已经收到,我们会择优选用”。或者“来信收到,我们会尽快回复您。因稿件较多,如有延误,敬请海涵。”或者“ 您发给我的信件已经收到,请放心。我会及时处理您的稿件。感谢您的支持!” 或者“您发给我的稿件已经收到,感谢支持,祝您身体健康。”或是强调会择优选用,或是承诺会尽快回复,或是请作者放心,或是顺祝身体健康,都能让人感到一丝暖意,让人能感到自己的劳动是值得的、是受尊重的。
另一类常见的自动回复,往往顺便给作者作一些说明,提一些要求。比如报刊的特点、宗旨、栏目设置等,以及需用稿件的内容、体裁、题材、字数、格式等等,各家并不一样。各报刊最常强调的,就是要求作者写清地址、姓名等联系方式。有的还对审稿期限作出约定,即在一定期限内接不到用稿通知方可另行处理。这样使作者增进了对报刊的了解,可以减少误会,少费周折。还有个别回复加进了广告,比如“在本刊发表文章的作者可以用稿费自动订阅本刊,你只需在投稿时注明愿意用稿费订阅即可。”这体现了较强的市场意识,积极推广刊物也无可厚非。
从自动回复中看,编辑最反感的事情主要是反复投稿和一稿多投。比如“一篇稿件请不要循环地投递给我,这样会给我以及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 或者“稿件不宜重复投寄,一次即可。”这里,我想替作者说句话,有时不是有意重复投稿,而是由于网速太慢,情急之下多点了几次。让我难以接受的是这样一则回复“同一稿件请勿在本报社各部门之间一稿多投。一经发现,本部门将不再刊用您的稿件,请自重!”这让我联想到了一些地方墙上的标语“在此倒垃圾者猪狗不如!”作者在报社各部门之间一稿多投固然不对,按说报社对此应该有个防范机制,将责任完全归咎作者,而且要请作者“自重”,总觉得让人不得劲。
对于投稿者的称呼,各家也不一样。有称作者的,有称读者的,有称朋友的。我最喜欢的是被称为“作家老师”,而如此称呼者并非纯文学期刊而只是一家小报。我虽然不是作家,但这样一被戴高帽,在给这家报纸投稿时我往往格外慎重,生怕自己的作品有辱“作家”的声名。
实际上,我写这篇稿子,也是在给自动回复者进行回复,我想提醒各位编辑,回复非小事,用语当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