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宿夜花
1985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故事片《良家妇女》由黄健中导演,李宽定编剧,丛珊、张伟欣主演。它讲述了1948年黔北地区“童养媳”的故事,在悲情的宿命中,18岁的余杏仙告别了“小丈夫”、走出了这种畸形婚姻,开始了追求美好生活之路。
本片无论是从内容主题还是视听语言上来看,都是部不容忽视的佳作。本片编剧则用了“最可敬”、“最可悲”来形容这些封建礼教重压下的女性。本片在讲述她们悲惨命运的同时,并没有采用控诉模式,而是赞扬了她们的精神力量与刻画真实的山村人情。
01
电影的开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先是诠释了甲骨文中“女”字(跪在地上双手交叉姿态温顺)与“妇”字(手拿扫帚进行家务劳动的女性)的意义,再通过展示几千年变迁中的女性形象来隐喻在封建社会女性作为男性的附庸者角色。在这些画面中,“推磨”、“打碓”到“出嫁”、“沉塘”、“哭丧”,都象征着被物化的女性。
作为第四代导演代表,早在此前的两部作品《小花》(副导演)、《如意》中,黄健中已经开始探索电影语言的现代化、风格的民族化。《良家妇女》依然是在这种道路的探索,它既没有戏剧化的故事、也不是传统式的一味控诉的创作思维,而是强调电影语言本身的表意性。
电影的开头配乐施万春采用了古埙,这与后来知名作曲家赵季平为张艺谋的《菊豆》所做的配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它的曲调传达的是一种幽深且透着一丝诡谲,给人古朴感的同时又使人倍觉压抑。电影的画面也是采取青蓝灰等冷色调作为主色调,结合黔地山区烟雾缭绕的阴湿环境,更从视觉上强化了这种幽深感。
电影本身并无强烈戏剧性,叙述中也更多用镜头表达取代文本的语言表达。
例如,电影在描写余杏仙与炳哥萌生爱意时完全没通过语言,直接通过一连串镜头画面示意:余杏仙为炳哥做饭、饭后拾掇碗筷、看到他吃饱后露出心满意足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