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令观众失望、不买账的原因,归根结底,是剧情。口味被《哪吒》养刁了的观众,无法接受《姜子牙》带来的落差。
“画面再好都是虚的,能撑起一部电影的内涵最重要的绝不是特效,而是故事内涵和剧情。”
“很多‘点’解释不清,相当于高级PPT。”“编剧没想讲故事,只想讲道理。”
那么,编剧、导演、制片乃至制作公司,谁该为剧情负责?
“不要把它看成另外一种影视作品。动漫电影跟真人电影应用的语言跟叙事方式是同一套规则,区别在于制作手段跟画面呈现。”从事动漫影视制作十多年的许清告诉市界。
动漫电影里的演员由计算机或实体建模而成,不存在真人电影中所谓的“演技”一说。这也是当初光线传媒将动漫影视作为新盈利点的原因之一。
然而,动漫电影虽然无须聘请真人演员,不用承担演员费用和风险,制作成本容易控制,但仍无法避免“逻辑混乱”“剧情注水”等魔咒。这对于纯靠剧情吸引观众买单的动漫电影来说,十分致命。
许清介绍,一部动漫电影的初始启动资金一般由导演或者编剧牵头,选出一个最初的小样,也就是在建模、加了基本配音、把分镜头做成二维动画后,会有一次预演。
预演环节,是一个分水岭。预演前,是导演跟编剧等团队内部人之间博弈,尤其是在剧本的打磨、剧情走向、讲故事的方式等方面。
而在预演环节,会有投资人的介入,这个阶段导演团队开始跟投资人博弈。投资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他以为的观众喜好,对样片提出意见。至于导演团队是否买账,什么程度的买账,则要看导演的话语权了。
预演环节过后,动漫电影的制作也并非就此一帆风顺。只要“孩子”还没生出来,随时面临着缺胳膊少腿的风险。
正常情况下,国内一个项目的制作周期一般是四年。但由于资金很多时候无法一步到位,制作环节很难一气呵成。“《大圣归来》号称制作了8年多,不是说项目连续做8年,是断断续续做了8年。困难的时候,资金都是靠5万、10万众筹而来。”许清解释。
此外,国内的动漫影视很少由一家公司负责从头制作到尾,一般都会发外包,甚至外包出去的公司还会层层外包。而发包的不同,会导致镜头的质量参差不齐,进而影响到镜头的连贯性。
“这在国外是很少发生的。”许清告诉市界,一方面,外国的动漫影视会非常注重统一性和保密性,一般都由公司自己制作。另外,也不会让学校的人去碰。而在国内,影视学院有时候会参与电影创作。据说,《姜子牙》的创作者有部分来自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老师、同学。
《姜子牙》导演佛山见面会
除了制作环节,更为棘手的是对剧本的推敲。剧本的第一责任人虽然是编剧,但从目前国内的现状来看,受过系统训练的编剧很少,有话语权的编剧就更少。
“编剧在整个影视行业地位在不断下降。七八十年代的电影海报,编剧的名字一定会被放大印上去。但是现在的海报,很少看到编剧的名字。”编剧谭昊有些感慨。
无论是真人电影还是动漫电影,都是导演把控的艺术。如果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觉得剧情不符合逻辑,一定会要求编剧改剧本,有时候会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编剧,但第二、第三个编剧在改剧情的时候,不会征求第一个编剧的意见。
“就怕导演不专业,不懂得电影的叙事手段。”在许清看来,导演会根据一些桥段拼凑一些剧情,以取悦观众为先,以至于忽略了镜头的衔接和叙事逻辑。此外,在后期剪辑阶段,影片有可能受到外部其他人的影响。
所以电影剧情的最终呈现,是导演跟团队的内部博弈,以及跟投资人的外部博弈,共同斗争的结果。这也可能是《姜子牙》最终呈现出这种剧情的根源。
光线暴露短板
《姜子牙》虽然含着金钥匙出生,却没能乘上东风,而它的口碑,又势必会影响到观众对“封神宇宙”系列动漫电影的态度。同样,这也关系着彩条屋的系列电影能否立得住脚。
电影要想做成一个系列,最要紧的是什么?
在谭昊看来,做系列电影,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基础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要足以宏大和深刻,才能承载很多系列故事。“就像是金庸的武侠世界观,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不是,‘我饿了,要吃饭’这样简单。”
只有在这样的价值观的基础上,编剧、导演才能赋予其丰富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要极具当下性跟现实性,无论故事背景发生在什么年代,无论是科幻主义还是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其内核必须能映射到今天的观众身上,跟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